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做一半工作模式

做一半的工作模式 ....

買相架, 買了要上螺絲的, 到活動要用時, 又唔帶螺絲批。

打電腦, 留了voice mail就當聯絡好。

印參加者的呈交作品, 可以因為覺得印出來浪費紙張不環保而自行決定不印 , 但是只帶了一部電腦給3個評判share ....

做印刷品, 抄了一篇左抄右抄的文章, 在word doc 附上相片就以為做完了。 但是做printing 是應該相片分開做,才夠resolution , 拼湊出來的文章還需要大執才可以出街。

跟進場地事宜, 問了場地提供者數條問題就當確認了場地的安排 ...

結果一些有責任感的人解決問題之後, 當時人還幻想是自己解決了問題, 有些還覺得自己很努力, 已經付出了很多....

今天在書局看了有關建立個人品牌的書, 其實做得好與不好, 自己遲早要負責的。

Thursday, September 10, 2009

領導 - 不需要頭銜

收到 博客來 的 newsletter, 介紹一本名為《領導 - 不需要頭銜》的書

真的, 一個領導者未必需要一個頭銜, 你有頭銜也未必是一個領導者。

在做青年商會的日子裡, 真的是你做「會長」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嗎? 如果一個人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起事來就必龜縮不肯承擔, 自己又不願意接收團隊隊工的說話, 那麼, 又怎能預計別人一樣是聽你的? 又怎能預計別人服從你的領導?

在我們的義務組織, 每每用「頭銜」的權力來壓人, 真的可行嗎? 頭幾次可能還有效, 但久而久之,欠了以德服眾, 下線真的甘心被「點」嗎? 真的「話點就點」? 用「頭銜」叫人做事,人家只會覺得他「擺款」,時間一久,很容易變得乞人憎, 大家就索性不做,又或者求其敷衍了事。

我見過不少有能力的「大佬」輩, 就算他們是企業高層, 也會在義務團體服務時「落手落腳」陪你一齊做, 其他「做細」的見到之後, 當然心裡好過一點, 願意幫「大佬」做事。這是以德服眾的表現。

不要以為有「頭銜」就可以橫行,全香港應該有不少「會長」的 ...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人是活的, 所以叫做「執生」

昨天環保「友」道終於圓滿舉行。

完成之後簡直是如釋重負, 由於之前一晚睡得不好, 我下午參加傑出義職人士選舉頒獎典禮時, 雖然是得獎者, hyper mode 也幾乎維持不到, 比對去年拿青年領袖般, 笑容沒有那麼燦爛, 不過我很開心, LEO, MICHAEL 及GUY 所送的花。多謝!他們真係很好。

環保「友」道頒獎典禮發生了一些亂子, 因為很遲才派工作人員到外面RECEPTION, 幸好我終於找回那些地圖, 方便讓得獎者及嘉賓進場。籌委以為有HELPER 帶入場, 就覺得沒需要地圖, 雖知他顧著要BRIEFING, 令到工作人員很遲才到RECEPTION。 而且9:30AM 了, 10時活動開始, 乾攬著BRIEFING NOTE 又有什麼用? 人是活的 ... 我們當時要處理的問題是 - 在10時前, 所有得獎者進場綵排, 10時30分前嘉賓進場. BRIEFING NOTE 只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工具, 不是問題的終點。

VENDOR 出了一點事, 令獎座無法送達,要用獎盃頂住. 等到10時45分,MC 不能開始,原因是獎盃未到。我對他們說要改RUNDOWN 就可以了, 我們可以找得獎者先分享得獎感受來拖延時間, BUY TIME 去解決問題。如果獎盃真的送不到, 用ELECTRONIC BACKDROP 來宣佈結果, 這也其中一個解決方法。

看見問題乾站著或拿著BRIEFING NOTE等, 會解決問題嗎?

正如開會時, 乾執著AGENDA 及 PARLIMENTARY PROCEDURES, 係唔可以解決要處理的議題 ... 它們只是處理議題的工具而已....

Tuesday, August 11, 2009

互聯網教育豈只青年人的事?

My article published in Sing Tao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2009-08-12

互聯網教育豈只青年人的事?

現在坊間的互聯網文化教育多數只針對青少年本身,因為涉及網上罪案與暴力的受害者多是青少年。但是建立健康青年網文化,又豈只是青年人的事?父母師長的角色在哪裏?究竟社會又有多少資源去教育父母如何教導青少年面對網上文化呢?而當中資訊科技界的參與又是多少?

政府撥款六千三百萬元的「做個智net」最近舉行招聘會,並招募五百多名互聯網大使等職位,用以在地區及學校推廣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向青年人分享保護個人私隱及知識產權等議題,同時期望避免「網絡成癮」等。

就算青少年學習能力快、吸收能力強,對於互聯網上尊重及對私隱的保護方法很快就學懂,他們也被告知不應該利用網絡或電腦去犯罪,但是青少年自制及抵抗誘惑的能力相對較弱,也容易受到情緒的煽動,很容易「知而不行」。他們實在需要家長及師長不時提點及指導。

針對青少年的網上大使活動,只能片面地解決青少年的網絡暴力、道德及罪案問題,未及全面。我們更需要全盤的計畫,教育老師及家長如何教導青少年一同建立正面的互聯網文化。因為當家長和老師們連對互聯網也沒有認知時,又怎能好好教育下一代呢?

欠缺同理心子女反感

究竟有沒有人可以和老師及家長們分享,為甚麼青少年喜歡網上打機、交友?家長們對現時受歡迎的網絡遊戲又有多少認知?他們有親身感受嗎?家長是否懂得用Facebook、Twitter、MSN、Skype等應用?知道如何設定自己的個人檔案(PersonalProfile)去保障自己的私隱?家長們有否到過網上討論區,並學會使用?師長們又有沒有去過網吧,了解一下青少年為甚麼喜歡光顧呢?

當家長及老師沒有親身感受時,只一味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只會徒添子女們的反感,他們根本沒有和子女一齊「感同身受」,這些沒有同理心的勸告或禁制,壓根兒不是有效的教導,子女也不會聽進耳內。

因此,青少年的互聯網文化教育,應該同時針對父母及師長,並吸納資訊科技專業團體的廣泛參與,幫助他們不僅對互聯網有「第一身」的感受,令家長學會如何教導青少年如何保障自己私隱、尊重別人言論、參與建立有秩序的網上道德及文化。

筆者希望政府六千三百萬的「做個智net」計畫可以用得其所,並加上教育家長及師長使用互聯網應用的部分,以及吸納更多資訊科技專業團體的參與,將最新的互聯網應用「貼士」帶給師長們,令整個活動更有成效。

互聯網專業協會網絡齊關注行動主席

Saturday, July 18, 2009

傑出學生選舉

今天出席了元朗青年商會的傑出學生選舉,很開心見到一個2003年金口獎亞軍,2007年北區少年團團長Percy 得到頭20名傑生的殊榮, 雖然未能列入十大, 但也是開心的事。

Percy 說在9月入港大醫學系, 他有一夥濟世為懷, 服務社會的心, 我也感到高興。Percy的媽媽也多謝青年商會舉辦不同的活動去訓練小朋友。

2003年Percy是小六畢業生 (準中學生), 2009年Percy 是一個準大學生, 時間真是過得很快。記得少年團的團友07年常常問我做完會長, 是否準備生孩子, 那時的答案是「遲早有機會」,今日我終於可以說, 快了, 預產期是11月。

2003年7月金口獎決賽, 我才是一個剛剛入青商的準會員, 2009年7月, 我已經歷過分會副會長, 總會董事, 分會秘書長, 分會會長, 總會財務長 及總會副會長各個階段。這幾年我沒有選擇hea 著過日子, 反而珍惜成長的機會。不只是我的成長, 我身邊的人也是一同成長。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做重要的事

這個世界很神奇,有些人寧可做一些不太重要但不用用腦的事,而將正經又要用腦的事擱在一旁。

給人生日快樂的電郵可以快過回覆董事局成員或前會長的查詢正經電郵

無聊的人可以對你說,要大改一份報名表,實情是花1小時去執一份報名表的formatting, 由直排設計變橫排設計,但是報名表內的文法錯誤、邏輯問題、打錯字卻隻字沒改。 最搞笑是報名表去到設計師那兒, 因為要和海報一樣用直排設計,所有內容都還是用直排。

無聊人還是一早打電話說改formatting 是那麼的重要。對不起, 我只覺得他是浪費自己及別人的時間。

更可笑的是,有人自己闖禍了,不但沒有羞愧之心,還說一句「唔錯都錯左,都要找人去解決架啦!」 自己犯錯,還要逼下線幫他想辦法解決,仲要覺得自己理直氣壯! 個腦唔用,因住生銹呀!

做領袖做到連重要性也不會分,做錯事不願承擔,有事第一時間去say no, 就算這些人擁有多高學歷,也是徒然。

怪不不得香港經常出產「高分低能」的所謂人才。

Saturday, March 21, 2009

善用互聯網撥款發揮長遠影響

星島日報
2009-03-21

善用互聯網撥款發揮長遠影響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提及會預留六千三百萬元,用以教育互聯網用戶,尤其是年輕學生正確安全地使用互聯網,有傳媒報道有關建議會創造五百個網絡督導員的職位。對於財爺對青少年網絡使用的關注,當然會得到社會上廣泛認同,問題現在連小學生也懂得上網,是否需要花數千萬元去教一些本身懂得上網的年輕人上網呢?有關建議似乎藥石亂投。

最近陳冠希事件開庭,以及專業教育學院女生私隱遭公開,早前的城大女學生張茆給網民圍攻、吉野家片段事件等。網上色情、言語或影片暴力,又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應教育家長使用互聯網

但是問題的癥結,並不完全是青少年不懂安裝過濾軟件,不懂互聯網保安,而是家長們的不了解。加上互聯網經常被描繪如洪水猛獸,怎不教家長們擔心?故此,真的對症下藥是教家長們使用互聯網,讓他們學會懂得應用即時通訊、Facebook等Web2.0工具和子女溝通,用開放的態度去看互聯網可能會更好。

科技的日新月異定會比文化轉變走得更快,健康及安全使用互聯網的教育工作不單止由教育及青少年機構作主導,動輒用道德高地壓下去,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愈多的約束,愈有機會帶來反效果。我們真的需要加入資訊科技業界的專業意見,幫助青年人真真正正去認識科技,了解背後的原則,學會欣賞科技,認識科技的最新發展,了解如何用科技去保護自己,同時要教育家長不要因為害怕而不學科技,相信資訊科技界與教育界、青少年或家長團體的合作,能夠做出更好成績。

健康互聯網的教育,首先要從網絡文化與道德着手,讓青少年認識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外,勸導青年人不可能稍不喜歡,就群起而諸之,我們要理解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哪管只是少數意見,也得予以尊重。我們也要對別人私隱及人權的尊重及保護,不應因為意氣用事,就胡亂揭人私隱,挖人瘡疤,甚至詆毀誣衊。就算網上可以是匿名世界,大家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要濫用言論自由的權利,做個有責任感的網上公民。

正面教育鼓勵網民自律

傳統儒家思想是教我們有節制和有分寸的情操,與其利用一些措施如實名制或刑罰去對付網上色情及暴力等行為,何不正面地面對,筆者大膽地建議,搞一個網上安全及有禮運動,形式有如讓小朋友認識交通安全一樣,我們可委任網上安全及有禮大使,使他們自發地向自己的社區及身邊人推廣健康及互聯網概念,教網民自律,同時積極投入教育家長使用互聯網工作,相信有關工作更為有效。

在講求投入與分享的網絡2.0世界,我們不單要學會要尊重別人的私隱權及版權,更要積極面對互聯網的影響,我們實在需要業界人士一同參與,善用六千三百萬的公帑,發揮更長遠的效益。

洪為民信息共融委員會主席

黃麗芳網絡齊關注行動委員會主席

互聯網專業協會

Friday, March 13, 2009

締造健康互聯網文化

文匯報
A35 | 文匯論壇 2009-03-13

締造健康互聯網文化

 互聯網文化再引起關注,近日有14歲女生在互聯網展示懷孕相片。不少人擔心互聯網荼毒青少年,更有一些極端的家長打算禁止子女上網。

 我們真的可以避免青少年上網嗎?雖然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提及會預留6,300萬元,用以教育互聯網用戶,尤其是年青學生正確安全使用互聯網。對財爺對於青少年使用網絡的關注,社會上普遍認同,問題是如何做得有效深入,讓青年人、家長及市民一同締造健康互聯網文化。

封堵非良策 應教網民自律

 網上暴力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硬暴力,就是指受害人身體受到傷害,例如吉野家網上短片事件,受害人是受到侵犯的。另一個是軟暴力,受害者主要是受言論或報道所傷害,心理受到困擾。例如城大女學生張茆因為搭上某名人,結果給網民圍攻,而她的個人背景,都逐一被公諸於世。結果,她連學期考試也不敢參加,要躲藏一段時間。又或者有人在網上討論區,以「洗版」形式,不停將自己或支持自己的言論張貼,將自己不希望見到的言論變成留言版的較後位置。此外,軟暴力也包括語言恐嚇及誣衊,例如英國女博客謝拉(Kathy Seirra)在網上接連收到死亡恐嚇,被迫宣布取消公開露面。而韓國女星崔真實的自殺事件,就是因為她抵受不住網上言論謠言及指摘而結束生命。

 科技日新月異定會比文化轉變走得更快,健康及安全使用互聯網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由青少年機構作主導,動輒用道德高地,以管教形式去做未必最有效。如果能夠加入資訊科技業界的專業意見,幫助家長及青年人一同認識科技,學會欣賞科技,尤其是幫助家長學懂應用科技去和子女溝通,這樣出來的效果才會相得益彰。

 從長遠來說,一味逃避、禁止互聯網未必有用。筆者相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網民自律。一直以來,我們的儒家文化是教人自律,而非用重典。因此,健康互聯網的教育,首先要從網絡文化與道德着手,讓青少年理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觀點,儘管只是少數意見,也要予以尊重。我們也要對別人的私隱予以尊重及保護,不應因為意氣用事,就胡亂揭人私隱,甚至詆毀誣衊。就算網上可以是匿名世界,大家都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要濫用言論自由的權利。

 事實上,網絡2.0世界是講求分與享投入的,我們應該多表揚自律有禮的健康網民,鼓勵他們理性地發表意見,並且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意見。希望社會及業界人士一同支持及參與,這才能將互聯網安全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有效。

Monday, March 09, 2009

Follow up vs Follow Through

有前輩教我把事情做得好單單follow up 是不夠的, 我們要follow through, 並且知道現時最新的發展, 如果察覺到問題就要即時匯報。

我們斷言不能將一件事交給別人,就假定別人一定會在限期前做好,對方要否在辦事期間出現困難, 又或是因為多了環境的變數,要相對地調整策略, 我們不可能太過大安旨意。

有些人以為只是closely monitor 就是follow through, 事實不然, 上司問你問題, 你將同一條問題問番你的客屬, 又或者是供應商 , 直至問到答案為止, 這只是follow up, 根本沒有增值。真正的follow through 是你了解當時的情況, 問對的問題, 而且估量上司或各stakeholders 會問的問題, 在未提出之前找出答案, 而自己在尋找答案期間, 能夠掌握當中脈絡就是follow through.

Sunday, March 08, 2009

一百萬零一夜

因為看得多《島耕作》系列,所以對這部與印度有關電影多了一分好奇,而且也是大片,故此,勾起買票的興趣。

我覺得中文譯名《一百萬零一夜》有點譯得怪怪的,沒有所謂啦, 反正看劇情重要過影片的名字, 至少中文名字沒有歧視的成分。

我覺得導演將節奏控制得很好,尤其是開頭警察在貧民窟追逐兩兄弟的一幕,將貧民窟的景況用寫實的方法交代。

如不少英國片一樣,它總是含蓄地交代背後的意義,不是很explicit地說教, 說是開心的結局也不盡然。Salim 死在死在錢之中,既然一生是為錢而活,結果他選擇用銀紙與他陪葬, 結束悲劇的一生。

對於窮人,如果想脫貧,要行正途根本不容易,除非能夠和Jamal一樣幸運,玩百萬富翁,贏大獎。

有人說這部戲有點脫離現實,有些地方是解釋不到,但120鐘的故事, 大概是這樣吧! 唔可以要求太多,至少觀眾沒有太大悶場就是了。

這不是一部真的印度片, 但也有印度片加插歌舞的特色, 那就是片尾最後的一段。英國cross over 印度, 以arrogant 的英國人來說, 從前是沒可能發生了。但是世界變了, 結果變了一套賣座的奧斯卡大片。

Wednesday, March 04, 2009

企中間

有人見到我的相片,說應該坐中間的人沒有坐中間, 有些人總愛坐在中間的位置, 做別人的焦點,但我不是這類人,自己有角色, 有需要站在中間時, 我當然會這樣做, 但沒有什麼特別事情, 未必需要攝中間位。

前輩也教我,要靠邊站, 這才會討人喜歡, 尤其是得到前輩的喜愛。明知自己做細, 就知道自己的位置, 這叫做有自知之明。

下下攝位就會給人說三道四, 說不識規舉,這樣何必呢? 這些攝石人會受群眾歡迎嗎? 我們沒必要製造一些機會給人竊竊細語呢?

Monday, February 23, 2009

DCC Opening Ceremony

經過兩個多月的籌備,地區數碼中心試點計劃開幕典禮終於圓滿完成,當日共有六百位參加者出席這個活動,當中不乏長者及傷健人士。

原來無論準備時間有多久,也總是不足夠的,總是想做得更加好。

當中最喜歡還是參與簡介社會人士對地區數碼中心的需求的影片,做這條片子,花了我不少準備功夫,由新年前的面見,到新年假期要度大綱,和導演夾剪片,到片中的短短十多秒VOICE OVER,也和導演花了差不多一個下午才能構思出來。

有興趣, 請按此觀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Sv0FsoWyLw


四分半鐘的影片,所投入時間不只四十個小時,如果我們要用一分耕耘,一分OUTPUT的思維去搞創意工業的話,肯定什麼也搞不成。質素好的東西是需要時間去FINE TUNE的。

為了令事情可以受惠更多有需要人士,我們籌委特別花心思,不特別邀請住在香港和九龍的參加者,我們反而特別為新界地區的觀眾,提供交通接送。故此元朗、天水圍、北區、沙田、西貢參加者也有等。聽我的青商義工說,在帶領各位公公婆婆及青年人參觀導賞團時,能親身感受聽過但未到過的數碼港,各人的歡樂及興奮也令各義工們感受到莫大的滿足感。大家也對在場的攤位遊戲感到好奇。

開幕典禮只是第一步,未來仍有很多路要走,很多心思要花。數碼共融是需要真心的努力。

Wednesday, January 07, 2009

District Cyber Centre Alliance

想分享這篇文章, 因為我自己是這個「地區數碼中心聯網」的主要成員之一, 看著它的成立, 真是有很大的滿足感。現在也忙著22/2開幕式的工作, 不過能給予低收入家庭受惠, 多辛苦也是值得的。

地區數碼中心成立 試推手提電腦外借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90107/gop1.htm

【明報專訊】為了讓低收入兒童可接觸資訊科技世界,政府、社區組織和商界斥資940萬元,成立地區數碼中心聯網,下月正式推行,以試點形式首階段開辦最多10個聯營中心,提供250部電腦及其他配套設施,並會設立手提電腦資料庫,提供250部手提電腦供外借,最多可借用兩星期,但具體借用條款仍有待落實。

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昨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出,計劃交由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和互聯網專業協會3個組織負責,成立地區數碼中心聯網作中央統籌,計劃首階段最多會有10 個聯營中心,合共提供電腦和手提電腦各250部。下一步會有12個月的業務發展計劃,試點會擴展至25個中心,提供625部電腦,手提電腦庫則增至 1000部,擴展計劃預計需要2380萬元的撥款。

互聯網專業協會副會長洪為民表示,下周五會向有意參與的機構作簡介,2月22日正式啟動推行,暫未落實中心地點,但並非全部集中在貧窮地區,使用者亦毋須審核身分,只需要申請成為中心會員便可。

下月推行 設流動資訊中心

他指出,計劃開設手提電腦庫,像圖書館一樣可讓有需要人士外借手提腦兩星期,並會跟電訊商合作,為用家提供免費無線上網,他不擔心有濫用問題,「(社區)中心一向有地區服務,他們知什麼人有需要,一切都是靠聯營中心」。他又指出,會有一部有貨車改裝的流動資訊中心,到各區提供服務。

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Book Review

《賴聲川的創意學》是一本買了很久,最近才看的書。肯去看是書評談到這本書有數個關注創意的觀點, 和《A Whole New Mind》十分相似。這本書開首的一段也頗沉悶的,不過去到中段說「如是觀」、「世界觀」及「因果觀」時, 我就有十分不同的體會。加上作者大量引用創作畫劇時的例子,排戲的情況、劇本的結構一一活現在腦海之中。

創意是很生活化的東西, 一個有創意的人通常很容易對身邊的事情感到感動, 如果那人擁有自己的觀點, 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仍有機會將感動變成創意, 否則就因為太易感動, 太易受到外界影響而迷失自己。一個有創意的人, 會開放自己, 不會過早下定論, 因為經驗是毒藥, 關掉那些可能性, 令我們關掉接收信息的觸角。

而一個創作人, 只有10%時間做「創」,90%時間做「作」,執行比天花龍鳳地想容易得多,成功的發明家也是花90%時間去做實驗。每一次嘗試都是一個學習過程, 就算錯, 也是好好的教訓, 別相信不做不錯。

對我而言,看這本書的時候會多分析一齣所看的電影的佈局, 也分析為何8時30分的劇集為何如此不濟, 而我也多留意自己的習慣。我也多開放自己, 多認真聆聽及觀察身邊的事情, 不容易自己太早跳到結論。因為太早的定論, 如果自己是一個開放的人, 就會給人一個猶豫不決及善變的感覺, 凡事應該多看形勢, 裡裡外外也要小心觀察。

我也發現自己的原來真的太敏感,不過有些時間因為太敏感而想多了, 別作胡亂猜測就會開心得多。

書中說到,當自己決意做一個創作人之後, 就要下定決心, 做好觀察, 也準備自己很多時在創作過程中面對的孤獨, 因為大部份人都是想多過做, 而且是人云亦云。既然有以創作為事業的目標, 就要義無反顧, 向自己的目標進發。

我相信因果觀, 有一些痛苦是因為沉溺快來而來, 有些順利的事是由一些不如意的事引起的。要接受因果, 自己才會好過一點, 活得快樂一點。

究竟我想做一個什麼樣子的人?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Design

剛剛看完《設計的法則》這本書。原來所指的design 不單是平面設計、室內設計、也包括產品設計、GUI、甚至連一個簡報、一齣舞台劇等, 都可以應用這些原理。

而當這本書的概念CROSS-OVER 《A WHOLE NEW MIND》的6 SENSES 概念時, 原來6 SENSES - 故事、意義、設計、整合、同理心、好玩不是單單的一個感官, 而是加埋一齊的結合。好像我們搞一個新計劃, 要考慮它的意義、活動的設計、它的MESSAGE (故事)、照顧了什麼人(empathy)、對於負責人是否好玩,加加埋埋是否有impact (symphony)都是十分重要的考慮點。

《設計的法則》花了不少篇幅講usability 及 accessibility, 而這一點在香港似被忽略, 因為很多東西都不是太user friendly。能從人的角度出發, 令東西(things)更人性化, 人和物件就可以更連繫, 貼心地交流,不單功能上的可用性, 而且是人與物的一份感情。

Monday, October 20, 2008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 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因為我要改變一種習慣, 而我要改變的習慣就是整理。

佐藤可士和是一個創意人,一個創意人如何將整理應用到物件、資訊,以及思維上, 利用整理思維上的概念,將廣告文案創意有條理及組織地推介給客戶, 有條理地理解每一個品牌的故事, 並利用點線面將它表達出來, 為logo及作品加上意義。

這本書不單逼使我將辦公室執拾得井井有條,多出來的空間更令我的工作效率提高,傳說中少物的空間風水更佳。

最重要是,增加我的APPRECIATION OF ART 能力。

之前Karene 教過我,每一件放在報章雜誌廣告上的東西是有得解釋的,顏色的搭配不是亂來的,看完這本書之後,會更明白當中的道理。 我會多看DESIGN的書了,活化右腦

Thursday, October 16, 2008

Resourceful State

今天公司提供了一個培訓工作坊, 內容是有關豐資狀態 (Resourceful State), 雖然有些東西在之前老闆的講座聽過, 但是由不同人conduct 是有不同的得著。

要點的不說了, 不如講下感受最深的東西。我最喜歡的一句是99次心動來不及1次行動,不執行是永遠唔會增加經驗值, 失敗只是未到成功的過程。這也是我的愛情觀, 遇到心動的,就好好地愛, 因為機會不等自己。小時候錯失太多機會, 長大後不能再錯失了。

另一個感受深是終於明白Win Learn Change 的真正意義, 我們要求勝,求知 求變。我是一個很害怕一成不變的, 我們要與時並進啊! 冇人想out吧? 也冇理由什麼事都apply 同一個formula, adjustment 是必要的。

還有就是 Event + Response = Outcome, 利用Expected Outcome 去改變自己的 Response, 真的改變自己的反應, 放開一點, 正面一點, 好像什麼也順勢一點, 可能這就是「運氣」的原理 , Location + Understanding + Communication + Knowledge = LUCK。

等我參透多點再說! 我會努力的。我雖然不能改變天意, 但我能改變自己的想法。

No one can hurt you without your consent.

Tuesday, October 14, 2008

The Secret

剛剛看完 The Secret ,記得昨晚在開Board Meeting 的時候, Presidential Advisor Angus 見到我看這本書笑說我一早已將部份書中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我估計未看這本書之前, 我將 Law of Attraction 實踐了六成, 因為我很容易悲觀, 充滿負能量。當我多愁善感時, 我就會讓憂愁充塞那一天,完完全全沉淪在悲傷的狀態。

多謝 Samson 多次推薦看 The Secret 這本書, 結果我放棄找家中的中文版, 在剛過去的周末買了一本英文版來看。我是時候放棄自己的負面思想, 釋放自己的負能量, 向著自己希望的目標走。只要肯放開固有的觀念, 自己肯踏出第一步就可以make a difference。

而我也鼓勵身邊的人要相信自己,要覺得自己可以的。如果自己認輸的話, 就永遠都會輸。如果見到目標就楞住不動, 永遠把它視為將來式的話, 你就永遠達不到那個目標。我們不能輸給自己。

其實還有其他的得著,只是我還未沉澱那一點思緒, 有效地用文字表達出來, 不過我已經set 好目標, 出發!

Tuesday, October 07, 2008

因為做了會長 才更應該humble

和友人談電話, 大家不約而同認同, 做了會長不是大晒, 不是目中無人, 做了會長更應該humble, 真心地抱著學習的心 (學習, 不是交功課, 也不是交戲) , 他可以領導團隊, 但是團隊未必聽您的, 聆聽別人的意見,是必要的。

最沒禮貌就是別人答了您的問題之後, 對方多問一點資料時, 就逃之夭夭, 反應都唔俾。

不要以為做了會長這個位, 就會自然有人幫你去維持你的尊嚴, 自然有人幫你做事。

期望別人幫你解決所有問題, 這個世界沒有這樣便宜的事。最幫到您的, 還是你自己。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Re: President Message

看到會長的手記: 會長生命第二百七十日,這是我九個月以來最輕鬆的日子!

在九月份的董事局報告,我終於有一個月的活動出席率比會長高,怪不得他說輕鬆。哈哈!

誰教我出來選總會副會長,要四出到每一個分會拜票,不積極一點就不得了。

至於自己的分會,我支援會長管治的時代已在周年大會後終結,接下來是他和候任會長的共同管治。希望候任會長對各位前會長給予的建議視為良言,有時給予意見,是為他好的,並不是有心留難。

見到你錯又唔出聲,睇住佢撞到頭破血流的人, 未必是你的真心朋友。

見您有錯直斥其非的, 未必是壞人, 他們只是真心對您好, 這叫苦口良藥。我相信會長很明白這點。

我對自己人很嚴,是真的。那一個前會長不會對自已的分會不會有更高的要求?

問自己, 會說真話,又肯教導自己又有幾多人? 我們要珍惜每一句甘言, 從中學習。

我自己都是在前輩訓勉下成長,這是難能可貴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