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03, 2010

谷六大優勢產業 搔不到騷處

香港 經濟日報 03-11-2010

Friday, October 22, 2010

關注如何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星島日報 施政報告論壇 2010-10-22

關注如何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在今次的《施政報告》有四段是提及國民教育,尤其是在二○一三———二○一四年推行在中小學「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對一眾重視小朋友品格培育及國民身分認同的人士來說,固然歡迎相關建議,我們唯擔心執行上的問題,以及整個社會對該新設立科目的普遍認同與重視。

針對「港孩」培育良好品德

近年「港孩」對社會未來所帶來的啟示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變成港孩,任僱主的擔心社會道德下沉,已婚的因為擔心生出「港孩」而不願生育。在中小學推廣「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正正對準「港孩」問題,希望從小培育不但品德良好,認同自己國民身分的新一代,他們長大後愛國情懷自然而生,同時擁有高尚情操。這對香港未來社會的發展十分重要。

究竟如何令「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得到社會的重視。筆者中學時期的經驗也許給大家一點啟示。記得讀中學的時候,公民教育及德育科只是在每星期二節在早上半小時的班主任課中輕輕帶過,雖然我們要呈交一個年終專題報告,但大部分同學都只是在「死綫」前草草趕工了事,我們的重視程度比對同屬價值教育類別的「聖經」一科還低。那是因為「聖經」是要計算學期平均分的,公民教育及德育科只是操行其中一個部分。再者到中四及中五時,「聖經」是會考必修科,大家都不敢太掉以輕心。另一方面,筆者就算沒有花太多心機在公民教育及德育科之上,父母也沒有責怪,因為該科的成績不會在我的會考證書上找到。

以上的經歷看似很功利,卻是香港社會的忠實寫照。如果政府有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就必須將這個學科擁有和其他如科學、通識、歷史等術科的相同的地位,否則難以得到學校、家長,甚至學生的重視。

再舉一個例子,為甚麼現在家長由以往的漠不關心到現在十分關注「通識教育」一科?那就是因為它是新高中的必修科目,再者,不少大學熱門學科也要求考生在「通識教育」達到某些標準。同樣道理,如果新設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只是可有可無,縱是它得到社會各界在道德高地上認同,也不會得到真正的重視。

大學應納作收生考慮條件

其實想深一層,我們身為中國人,對自己的祖國有所認識,具高尚的儒家情懷,也是正常不過的事,修讀「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和修讀語文和算術一樣重要,壓根兒不是甚麼思想洗腦!因此,筆者希望政府在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同時,也要在新高中文憑試有相應的配合,而大學亦應該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納入收生時考慮的條件之一,政府亦應該帶頭在取錄新畢業生入職時以「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作參考,全面認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對未來社會棟梁的重要性及地位。否則,新設一科就會形同虛設,沒有實際的效用。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副主席

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扶助低收入者倡延「交通費計畫」

星島日報 2010-09-10

扶助低收入者倡延「交通費計畫」

勞工處於○七年六月推出「交通費支持計畫」,為居於元朗、屯門、北區及離島四個偏遠地區的合資格人士提供津貼,紓緩低收入人士的交通負擔。有關計畫在今年已照顧了約四萬個申請人,這證明社會對交通津貼有一定訴求。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希望未來特首《施政報告》,能延續這個計畫。

冀擴大受惠區域

根據統計處的○四至○五年住戶開支統計調查,交通開支佔住戶每月平均開支的百分之九點五,筆者相信對於低收入人士來說,比例可能只會更高。

其實低收入人士願意長途跋涉跨區上班,已是敬業樂業的表現,社會應該對他們予以認同,在政府財政預算能承擔的範圍內,協助他們是應該做的事。因此,社會上有不少意見希望當局能夠延長有關計畫,並擴大受惠區域。

香港平均勞動人口參與率為百分之六十點七,深水埗區參與率為五成七,觀塘區參與率為百分之五十七點七,當中大部分為二十五至六十四歲人士,這些區域的人可以通過跨區工作,提高勞動人口參與。「交通費支持計畫」也可以解決某些區域工作數目比勞動人口多的情況,令全港勞動力可以更有效地分配。

例如香港島商廈林立,有不同種類的工作,包括管理員、清潔工、侍應等提供給各待業人士,由於港島區的人力不足以滿足其需要,實在需要在來自九龍和新界的勞動力去支持。例如由深水埗往中環的港鐵八達通車費已經為九元七角,假若市民有需要多轉一程公共交通工具才到達港鐵站,一來一回已接近三十元。

由於市區的食肆收費不便宜,一個飯盒也動輒三十多四十元,對擔任非技術工作的低下階層人士來說,交通和食物對低收入人士來說,實在是重擔!要吸引低收入人士願意跨區工作,每天願意出入來回至少需要兩個小時,將「交通費支持計畫」擴展至十八區是有必要的。

市場失衡政府應介入

當市場失衡,政府就有需要介入。「交通費支持計畫」就是市場失衡下的紓困措施,由於是直接令受助人得益,並非給交通工具營運者,輿論亦不應亂扣帽子,把這個有良好出發點的計畫說成是「官商勾結」、浪費公帑。

大家可能已習慣跨區上班的日子,長途車不但昂貴,坐在公共交通上顛簸的時間並不是一個舒適的事,尤其是對於需要早出晚歸的低下勞工階層。筆者每天上班花在交通工具上的時間差不多要三小時,實在體會到長途車的苦況,不是人人都願意這樣。希望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繼續協助低收入人士,提供跨區交通津貼,把「交通費支持計畫」延長,並擴展至其他區域,對貧苦市民施予德政。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副主席

Tuesday, August 31, 2010

首期不難儲 80後勿妄自菲薄

首期不難儲 80後勿妄自菲薄 2010年08月31日 星期二 香港經濟日報 撰文: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副主席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近日政府舉行多個研討會,就「青年人置業」這個議題進行諮詢,了解民意。香港菁英會最近也舉行了一個「青年人置業」研討會,大部分出席者為70後及80後青年。當日討論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反思。 青年人希望置業原因有很多,除了置業為中國人傳統價值外,會上有參加者因為青年人的收入要令家人交雙倍租金,父母希望子女成年後盡早遷出,也有些青年人因為3年大學生涯習慣了獨立生活,畢業回家後容易和家人就生活問題發生摩擦,分開居住有助家庭和諧,減低彼此的情感壓力。也有因為兩口子到了適婚年齡,希望結婚之後自設居所,生兒育女。 犧牲享樂 變樓奴怨政府 假設一對戀人月入共20,000元,每月儲蓄6,000元,一年就72,000元,5年就360,000元,如果他們用9成按揭,以現時的息率,要供一個約150萬的細單位也未算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在市區也有這個價錢的單幢樓供應。如果青年人希望自己畢業一兩年就買樓,又或者如研討會上的80後代表所說要200萬以上的600呎私人屋苑單位才叫「入門級」,當天不少70後會眾都覺得未算合理。 筆者自己第一次置業是在新界買了一個百多萬的細單位。兩個人要置業頭幾年就得犧牲享樂、犧牲進修機會、犧牲一點生活質素,犧牲豪華的婚禮。幾乎每天午餐都是「帶飯」,快餐店是經常光顧的地方,每天要坐公共交通工具長途跋涉上班,不過有了自己的房子,這也算是合理的機會成本吧?社會有意見希望青年人置業要量力而為,是有一定理據的。 政府對資助市民置業未有既定立場是無可厚非,因為政府已對最低收入的3成人士提供公共房屋,加上香港已有5成人是業主,置業資助只能讓餘下2成香港人受惠。研討會集中要求重建居屋協助青年人置業,其他具建議性的方案不多。 怕樓市回吐 政府害「上錯車」 有些重點我們不得慎重考慮。當年「首次置業貸款」有一半壞帳,不少申請者因變成負資產而斷供。假若青年人真的成功申請置業貸款,如果樓價不幸下調至2003至2004年水平,屆時很有機會民怨沸騰,罵政府害了青年人「上錯車」,終身變成樓奴。 當我們見證過1997年及2007年的金融風暴、2003年的沙氏,誰敢保證未來5年內再不會有全球金融危機再次發生?對於有可能發生及影響香港5成已置業人士的「負資產」危機,政府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青年人太着眼畢業一兩年只有7,500-10,000元收入,認為自己已錯過香港最繁榮的時代,沒可能儲蓄到首期,這似乎又太妄自菲薄。筆者畢業的1998年,不少同學都是拿9,000至10,000元,結果數年後,儲了一定工作經驗,大家都能憑着個人努力而變成過萬元戶、2萬元戶,甚至3萬至5萬元戶,只是人工的增幅,沒有如90年代初那麼快。 當青年人希望政府資助他們置業時,希望他們有合理的理據之餘,也要有多個具建設性的方案建議予政府考慮。

Friday, August 13, 2010

港孩父母的反思

星島日報 2010-08-13

港孩父母的反思

自從「港孩」一詞開始流行,家中的「王子、公主」又多了一個別名。「港孩」是近年才有的現象嗎?我還記得十多年前的《城市追擊》已談及如何教導小朋友的情緒智商(EQ)。每年暑假,傳媒總會拿小朋友的情緒智商、抗逆力及自我照顧能力來談論一番。但是我們下一代仍似乎不甚了了。是誰生下「港孩」?

筆者自問不懂管教,所以努力看家長雜誌和書籍,也有報讀一些家長課程來增值。聽到我的家長同學吹噓用「閃卡」教小朋友認識多少個中英文字,家長雜誌又說小朋友學多個語言會聰明一點。如何教幼兒用好四肢五感,從小學習自理,打好基礎不是比學生字更重要嗎?為甚麼各「港爸」「港媽」深怕遲一點學生字和上興趣班會慢人一步?

過分溺愛反害孩子

不少家長以為小朋友長大後「自然地」學會照顧自己,所以寧可花大部分時間讓小朋友學習十八般武藝。筆者數年前當了一個兒童交流營組長,小朋友們語文和才藝了得,IQ也很高,可惜是捱不了苦,也不會面對挫折。我還記得兩日一夜訓練營完成那一刻,多個五年級小朋友哭着找爸爸媽媽,弄得大會像是刻薄這班「金叵羅」似的。

共同踢走「高分低能」

「港孩」不是今時今日的產物。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菲傭開始輸入之後情況變得明顯。君不見不少人批評八十後不懂照顧自己嗎?筆者有一個八十後表弟,雖然家住公屋,父母所賺不多,卻對這個「金叵羅」百般遷就,結果「金叵羅」成年後沒有一份長久的工作,親友好心安排地盤工作,他又嫌熱嫌辛苦,做了一段時間就不幹了。現在學歷高成績好也未必能找到既舒服又薪優的工作,何況表弟的會考成績簡直嚇人?表弟的例子說明「港孩」未必只會發生在中產身上。

很多孩子問題來自對他們萬般溺愛的家長。一衆家長們太趕時間,例如沒有耐性等待小朋友自己穿好衣服和鞋襪,也沒時間等待讓小朋友自己吃飯,結果事事經常由家長自己或傭人代勞,試問小朋友又如何學會照顧自己?

祖父母對孫兒的嬌縱,也是「港孩」的成因之一。父母忍到手了,老人家的一番「好意」卻拒絕不了。某次我讓我家小寶寶自己拾地上的東西時,祖母已第一時間代勞。有朋友的孩子,十歲仍由外祖母幫他挑魚骨呢!

天啊,我不想女兒變成「港孩」,也不想她將來「高分低能」,未來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稱職的家長。為了下一代長大後可以照顧自己,他們比我們活得更好,願各位父母一同共勉。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副主席

Sunday, May 09, 2010

冀政府幫助年輕人置業

星島日報
2010-05-09

冀政府幫助年輕人置業

早前城市論壇有講者提及重新推出居屋及首次置業貸款,有機會令八萬五重臨,令樓市一落千丈,這也成了一眾反對重新推出居屋及首次置業貸款的理據。愈來愈高的樓價,未必全是「地產商」及「炒家」的責任,高地價政策為香港特區帶來穩定的收入。筆者只是希望政府可以體恤民情,考慮一些能協助市民置業的措施。

馬鞍山落禾沙項目,補地價為九十五點九七億元,平均樓面成本為三千二百五十元一呎,而同在沙田區的大圍車廠上蓋項目,補地價則為一百一十七點三五億元,平均樓面成本為二千零一十六元一呎。昂貴的補地價金額,樓價高企不下,實屬正常。政府需要庫房收入,由於香港行簡單低稅率制,面對龐大的福利及教育開支,政府必須依賴賣地收入來平衡其開銷。高地價收入也意味着高地價成本,是故,市民有必要「捱貴樓」。

首置貸款刻不容緩

香港有良好的銀行按揭制度,以一些新界「上車盤」計,二百多萬已足夠買一個約六百呎的單位。一家兩口,只要月入二萬多元,應該足夠應付每月萬多元供款。筆者相信,「80後」兩口子,應該有機會做到。現在一眾「80後」年輕人面對的問題是首期和裝修,這筆「投資」可真不少,又以二百四十萬的樓宇作一個例子,三成首期已是七十二萬,連同簡單裝修及家居電器花費約二十萬,總數是九十二萬。一對月入三萬元的夫婦,如果沒有外力協助之下,需要儲蓄多久才可以儲到這個近百萬之數?若兩口子想結婚擺酒的話,要儲蓄的目標就不止一百萬。怪不得年輕人慨歎買不起房子!政府在一九九八年推出首次置業貸款,為合資格的家庭及單身人士提供分別最高達六十萬元及三十萬元的置業貸款,協助市民通過供低息貸款,達成置業心願。政府為此計畫共撥款一百八十億元,令二萬三千七百三十五個家庭及九千七百零二名單身人士受惠。有說在計畫結束後,壞帳情況嚴重,不贊成政府重新推出首貸。

簡化補地價市民受惠

筆者是首貸的受惠者,得以首次置業。雖然之後樓市大跌,等了足足九年才能等到樓價回到買入價,再換另一個大單位,但是沒有那一次政府的資助,筆者可能要多等三五七年才可以「上車」。再者,筆者總算是賺了九年住屋的花費,帳面上是多儲了一點錢。假若有一天,政府重新推出首貸或相類似幫助年輕人置業的措施時,大家不要埋怨自己成為「樓奴」。

至於居屋,有言論指居屋二手市場不流通,所以不贊成重新推出。居屋業主要真金白銀拿數十萬元出來先補地價後賣樓,又似乎較難做到。但是若果能簡化「補地價」問題,居屋市場就有機會「活化」,這也許能幫助市民置業。

讓市民安居樂業,是政府應該做的好事。希望政府能重新考慮協助市民置業的友善措施。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秘書長

Friday, May 07, 2010

保障小業主 出招先試水溫

2010年05月07日 星期五 香港經濟日報 保障小業主 出招先試水溫 撰文: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秘書長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特區政府推出「九招十二式」規管發展商銷售一手樓,議員隨之狠批措施力度不足,搔不到癢處云云。作為一名小業主,筆者還慶幸力度未足,否則不知道香港又增添多少名「負資產」及「供空樓」的可憐小市民。 慶幸力度未足 減殺傷力 以一名「打工仔」用10年至15年年薪去買一個單位計,房價若果向下調百分之十的話,變相等於一年人工白白泡湯,萬一市況更逆轉,可憐的打工一族不知道要「白做」多少年?筆者還記得97年之後,等了足足9年,我的房子才回到買入價,才能還清按揭去換一間更大的房子。 辛辛苦苦賺錢去買樓,除了自住之外,還希望買樓保值,環境好轉時可以換到較大的單位當然更好,他朝百年歸老時可以賣樓套現傍身,頤養天年。小市民買獅子銀行股票都希望它慢慢升不會下跌,因此,哪一個小業主又會希望樓價大跌? 國內情況不同 不能照跟 看看我們的祖國,對房地產市場出招之狠,例如購買第二套房子只能做五成按揭,第三套房子更要全數付清。這些措施在香港可行嗎?筆者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香港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太多人有不同的訴求。如果需要業主購買第二套房子時要付五成按揭的話,相信可能引來不少市民的反對聲音,然後有人投訴說︰「為甚麼政府連我要多買一幢房子給自己的孩子(父母)也要管?」跟着就有人無限放大,甚麼港人治港完了,自由亞洲國際都會已死。假若你是政府官員,盤算以上可能發生的後果之後,還敢不敢對樓市「落重藥」?是不是先小試牛刀,測試市場反應,再出招會更好呢? 筆者明白不少新一代都希望買樓置業,擁有自己的天地,獨立地生活。年輕人大學時住慣宿舍,3年的獨立生活之後,未必能適應家中父母監管的日子,想擁有自己的天地,也是無可厚非。有些畢業數年的年輕人,儲了一點錢之後,也希望置業成家。政府要求地產商增加小單位供應,也是可以理解。 政府推新策 請手下留情 其實「九招十二式」對消費者來說,總叫做多一點保障。以一個600呎單位,若地產商騙小業主一成面積,以呎價5,000元計算,那已經是30萬元,幾近一個月入15,000元的「打工仔」兩年的年薪。政府保障小市民的血汗錢,態度是可取的。 希望政府推出新措施時,大家手下留情,不要先否定其成效,令社會難以進步。而請尊貴的議員們在政府新方案推出時,別一開始就罵得太狠!

Friday, April 30, 2010

網絡齊關注行動 2010 開幕

數碼誌尚
P096 | iBiZ World 2010-04-30

網絡齊關注行動 2010 開幕

「網絡齊關注行動Web Care Campaign 2010」開幕典禮,上周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大樓舉行,並邀請到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博士及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政策及客戶服務)蘇植良擔任主禮嘉賓,一同為「網絡齊關注行動」揭開序幕。

今年是互聯網專業協會「網絡齊關注行動」主辦的第 10 年,一直抱持「縮窄數碼鴻溝,推動信息共融」宗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鄧淑明博士太平紳士表示,今年活動主題是「和諧共融 e 世代」,各籌委會成員已準備就緒,積極推廣健康及安全使用互聯網的訊息。籌委會主席黃麗芳則希望各個機構遵守數碼社會責任,為長者、失明或肢體傷殘人士,製作方便他們瀏覽的無障礙網站。

Sunday, March 28, 2010

在讀寫網年代促進公民參與

星島日報
2010-03-28

在讀寫網年代促進公民參與

最近香港政府一站通進行改版,用家可以用facebook及Twitter分享網站的內容,加上政府加插了新的Youtube頻道,給大家一看政府廣告片,這已是一大進步。但新網站仍是以發放資訊為主,未能真正做到促進公民參與,在這個讀寫網(Read-Write-Web)的年代,這種網站能滿足大眾的期望嗎?

筆者在facebook是新加坡政府REACH的「粉絲」,在twitter跟隨Koreanet,在電子公民參與上更勝香港。記得在○○年代,特區政府在數碼化方面領先一籌,網站也得到國際殊榮。在Web2.0的今天,我卻不能在facebook做「香港」的粉絲,也不能在Twitter跟隨「香港特區政府」的最新消息。為何我們在電子公民參與上那麼落伍,政府還有甚麼顧慮?

最近本會與科薈研究中心合辦「如何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提升公民參與研討會」。講者特首辦主任譚志源表示政府積極研究如何應用社交媒體,並研究一些市民接受的遊戲規則,由於官方發言如同承諾,較難作即時回應,希望市民體諒。就算如此,增加方便市民利用互聯網、手機發表意見的渠道,也是大勢所趨。根據O’ReillyMedia的報道,逾半數的facebook用家並非學生,成年人比例正在增加。因此特區政府設立其facebook專頁,也不只為年輕一代而設,也是和成年公民溝通的重要媒介。

增電子公民歸屬感

筆者同意政府應用社交媒體,不一定只用facebook,也可以包括其他媒體如Twitter、網上論壇等,總之,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市民接觸,是「以民為本」的政府需要做的。

筆者希望政府別將厚厚的諮詢文件,由政府網站搬去社交媒體就算了。社交媒體的溝通要簡短易明,政府要學懂用社交媒體的語言去和市民溝通,打官腔、兜圈子只會令市民覺得政府老套和未夠誠意,難獲市民認同,亦容易令市民失去興趣。

從近日有政府官員開始設立facebook戶口開始,也有官員主動去論壇發放信息、搜集民意,筆者相信政府及官員是願意面對群眾的,希望有關當局在電子公民參與政策上加快步伐,不但早日成立「香港特區政府」的官方facebook及Twitter專頁,也有以政府部門為基礎的專頁(如警務處、消防處、民政事務處),方便市民使用政府服務,並表達意見。此外,將來的「香港」專頁可以每日用相片介紹一條街道,又或是一個本地活動,向遊客推廣本港品牌之餘,也增加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既然政府都知道要做電子公民參與,希望早日落實相關政策,在讀寫網年代,促進公民網上網下的參與。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秘書長

Friday, February 26, 2010

減稅措施別忘家庭和諧

星島日報
2010-02-26

減稅措施別忘家庭和諧

《財政預算案》對我們中產階層而言,最開心的應該是寬減七成五個人入息課稅,上限六千元,以及寬免全年差餉,每季最高一千五百元。這些短期「派糖」措施,當然容易博得市民掌聲。其實,政府作為一個資源分配者,當財政司司長在制訂預算案時,可否提供一些較長遠又可以宣揚家庭價值的稅務優惠措施呢?

近日坊間熱烈討論要求提供子女免稅額,但是今年財政司司長依然沒有把每名子女的五萬元免稅額調高。特首一邊呼籲市民要生三個,但是免稅額自○五年後又沒有特別提升。中產人士近年入息沒有特別上調,而花在小孩子的費用卻是不斷上升,大家一年又豈只花五萬元在一個小朋友身上?供養子女對我們中產來說真是愈來愈吃力。家長對小朋友的投資至少要十八至二十一年,加上社會對中產家庭的子女支援缺乏,怪不得筆者有不少已婚朋友選擇不生育,他們更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一群,長此下去,人口結構只會愈來愈不健康。提高子女免稅額,也許會吸引多些中產生育,令我們的家庭結構更健康發展。

免稅鼓勵供養父母子女

至於供養父母免稅額方面,現時三萬元供養六十歲以上父母免稅額已經多年沒有增加。雖則政府在○五年新增供養五十五至五十九歲父母免稅額一萬五千元,但是實質上幫助不大。加上政府很荒謬地只容許其中一名子女申請供養父母免稅額,對於兄弟姊妹一同分擔父母生活費的家庭來說,徒添不少家庭爭拗。明明大家都是給父母同一個金額,但是只有其中一個可以享有免稅額,得不到免稅額的一方會感到十分不公平。

當年父母「生多幾個」,就是希望每名子女都平均分擔他們退休後的生活費,對於有兩名子女的長者來說,若每個子女每月給三千元,已足夠其退休生活開銷。將來香港每八名市民,就有一名長者,政府在提供加強長者護理服務的同時,是否應該鼓勵每一位市民照顧自己的父母,令每名供養父母的子女,都可以得到公平待遇,一同享有供養父母免稅額呢?

筆者寧可政府減少一些短期派糖措施,增加一些長遠得益的東西,反正今年少交六千元稅款,幫不上甚麼大忙。不如利用稅務優惠,做一些長遠可以增加家庭和諧的措施,與特首《施政報告》的和諧家庭政策互相呼應。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

Thursday, February 04, 2010

吸引業主參與大廈維修友善措施

研大廈維修扣稅減中產「肉亦」 [香港經濟日報] 2010-02-05 A34
國是港事 中產階級心聲

紅磡馬頭圍道塌樓事件引起社會對50年以上舊樓維修的關注。其實香港天氣潮濕,高算是高樓大廈也會容易出現大大小小的毛病。根據民政事務總署的資料,樓齡20至40年的大廈數目共有14708幢,單在1981-1990年樓市高峰期,已有接近萬間樓宇落成,這些大廈實在有需要進行「大修」,減慢老化。雖然大型大廈維修對業主來說應該是長遠得益的事,可惜在執行上卻是困難重重,原因是不少小業主都不願分擔每戶數千至萬元的維修費,也不了解怎樣選擇合宜的承建商,有什麼方法可幫助我們小業主呢?


筆者所住的屋苑,樓齡已經超過20年,去年年底進行業主大型維修及翻新工程的諮詢,以便今年中可以開紿相關工程。大廈管理處將詳細標書及圖片在屋苑入口附近張貼近一個月,以便進行諮詢。但是經過多次業主大會,大家仍在討論階段,原因是不少業主不願意付出萬多元的維修費,加上承建商多,投標價又相差百萬元,暫未做到大多數同意的決定。

最近幾年,屋苑內不少單位都有進行大型裝修,原因是樓宇老化,漏水嚴重,實在有需要更換地板、鋁窗、屋內水喉等。大家肯花錢將自己的單位「翻新」,卻不願花錢在整幢大廈維修上,真是令人感到奇怪。難道我們可以將屋外的情況,當作「眼不見為乾淨」嗎?

整幢大廈是大家共同擁有的,維修當然要所有業主一同負責。外牆保養不好,屋內滲水,受害者都是業主自己。再者,進行大型維修之後,不單環境改善了,樓宇壽命也會延長,將來單位的價值也會高一點,為什麼業主們不願付出少於樓價0.5%的錢,犧牲半年的出入方便,一同參與大廈維修呢?

筆者想,政府可否給予業主一些誘因去做維修,除了金錢上的資助外,可否將這些一筆過要付出的大廈維修費用,類似供樓利息一樣,用作業主的個人入息稅的扣稅用途,以減少大家的「肉赤感」。為避免濫用,政府可以規定納稅人每十年才可以申請一次。此外,政府亦可以考慮聘請一些合約工程師,提供專業意見去協助業主立案法團研究工程合約及跟進進度,相信此舉會吸引更多業主願意參與大廈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