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1, 2012

尋找真正的味道


吃了一個月街市買回來的菜,加上在公司飯堂吃了數個月那些茄子、豆卜、紹菜, 枯悶到不是味兒,是時候要光顧屯門農墟,尋回真正的味道。 在大量耕作下,總是菜欠菜味,瓜欠瓜味。最近看到食家劉健威的一篇文章, 他說雖然街市肉檔標榜五豐行來的豬肉,但煮起來的肉還是不夠鮮味。我十分同意這點。由於我愛少油少鹽少糖少調味料,菜肉的天然味道變得很重要。 為了尋找真正的「農香」,今天到農墟買了菜、蕃茄和甜青椒。可惜今天沒有有機粟米, 否則絕對不會錯過。 用有機青椒炒健營豬,應該是最「匹配」的配搭。因為椒有椒味,肉有肉味,夾得很好。這才是真正的味道。 再者, 有機健營豬瘦肉多,多吃也不易肥, 實在是健康之選。 可惜農夫在商業社會中,根本不易生存, 如果不是如國際十字會這樣的NGO組織去搞 , 相信我不止花$20買數兩菜心, $10-$15元一支粟米, $40一磅小蕃茄呢。我們所付的大部份價值都去了地產商的租金那兒, 為了生計農夫沒法止要作大量生產, 實在令人唏噓。 其實在家我吃有機菜, 外出用膳時, 有選擇的話,我也喜歡去一些小店吃小菜。各區大型商場倒模一樣的食肆,並不屬我的友好。 我們城市人,穿差不多的大型連鎖服務處店的衣服,吃大型連鎖快餐店的快餐,在大型連續超市購物,各區的商場如倒模一樣,又是那些服裝店,那些藥房,那些超市,那些食肆。 我們付鈔,竟然換來每下愈況的生活,人工又在相對貶值中,這是樣的結果是我們想要嗎? 當各式各樣的味道、特色似乎逐漸失去....是時候尋回我們的城市特色,我們的真正味道。

Sunday, April 08, 2012

《春嬌與志明》的香港價值

昨晚終於去看了《春嬌與志明》。故事說到故事主人翁去了北京工作,但是這些香港中產不會因為易地而處,轉換香港人的價值觀。 例如, 有一幕說大夥兒在北京的士高消遣, 之後一起去一起茶餐廳消夜。茶餐廳是香港人的生活態度, 就算到了北京也不能放棄這個香港價值。香港男人在內地賺錢, 泡國妞, 也要保持香港男人的尊嚴 --- 用香港人的生活模式消遣。「蒲完」茶餐廳, 正如以前在香港, 去完「蘭桂坊」要去「翠華」一樣。茶餐廳價值不能放棄。 張志明跟尚優優分手的, 他說他掛念7仔的肉醬意粉, 雖然很鹹少肉, 但喜歡就喜歡。他沒有因為到了北京而轉口味。連在選擇小汽車的方面,張志明仍想著選一輛和香港用的一模一樣。雖然大家轉了說普通話, 但是香港口味不變。還是覺得北京乾燥, 北京菜太辣。 現實無奈是, 主角們為了賺錢, 為了更好的生活, 必要投靠他鄉。連廣告公司的老闆也說北京的大屋有400平方, 屋內的火爐令他感覺什麼是幸福的生活。 以前我們炒貴了內地樓, 現在內地人炒貴香港樓, 香港中產為了更好生活投靠國內, 我們沒有什麼卑微, 從來一個地方的繁榮都是靠不斷努力的新移民帶起。數十年前的香港也是靠內地移民搞活,只是今天換了個場景。 只要我們剛愎自用, 保持我們的核心價值, 沒有什麼大不了。

Wednesday, April 04, 2012

期待新特首的家庭政策

2012-03-19 文匯報
在行政長官選舉之中,兩位熱門候選人都帶同家人支持助選,這不單增加他們人性化一面,而且顯示出他們是獲得家人支持。但願我們未來特區政府的領導人是熱愛家庭,提出更全面的家庭政策,增強家庭在社會上的角色。

政府已經成立家庭議會,由政務司司長牽頭,就制訂支援和強化家庭的政策及策略,向政府提意見。他們推出的自願性質活動,例如講座、攝影比賽、家庭友善僱主運動,都是動機良好。但不知是否缺乏資源的緣故,活動的效果仍有進步空間。我們需要更有系統的家庭政策去處理和家庭相關的問題。

雖然全港人口不斷上升,但是每戶的人口由1991年的平均3.4人下降至2011年的2.9人,雖然全港共有約300萬個家庭,但核心家庭的發展削弱了家庭支援功能。根據香港大學2008年的研究,香港人平均每周工時接近50小時,超過6成人士經常需要超時無償工作,接近6成人士需要工作至深夜。長時間工作影響與家人相處時間和親子互動。可惜的是,香港半職並不普遍,雙職家庭令家庭角色倍添壓力,不利家庭作為個人支援的角色。

香港的房屋、福利及稅務政策並不支持大家庭模式。例如在福利政策方面,長者要申請綜援時,需要填寫一份不供養父母證明書,證明子女沒有能力或者不願意供養自己。為方便申領綜援,有些長者選擇和子女分開居住。可惜這個「福利」政策卻令長者父母變成獨立家庭個體。

加上,香港的公營或私人房屋主要是以針對4人核心家庭,實用面積700呎或以上的「大單位」,在市場上定性為奇貨可居的「豪宅」,普通中產根本未能負擔。典型雙職父母及一對子女,再加上一個外籍傭工,如果希望與父母同住,方便互相照顧的話,置業成本倍數上升。故此,已婚子女一般都會選擇和父母分開居住,可惜這對人口老化的香港社會,並不是一個有利因素。

中國人傳統觀念是「父母養子,子養子」,父母多生子女,子女們長大後就可以供養自己。但是香港的稅制,卻只容許眾多子女們其中一個申請供養父母免稅額,當中和父母同住的子女可以申請較多免稅額。問題是每名子女都有共同分擔父母生活費,如果只得其中一名子女可以申請父母免稅額,就容易引來兄弟姊妹間的爭拗。希望有關機構能研究改善父母免稅額的安排,迎合「大家庭」倫理模式,相信能夠得到市民的掌聲。

政府應研究檢討各區公共設施,例如在公園、沙灘設立哺乳室、兒童洗手間、斜路上落設施,在休憩空間多建綠化及遊樂設備(例如鞦韆、繩網、隧道),做到更家庭友善。

期待我們熱愛家庭的未來行政長官,在家庭政策方面多下功夫,提出更友善的家庭措施。

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