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0, 2008

2008香港數碼廿一資訊科技策略

2008 香港數碼廿一資訊科技策略出爐終於在2007年12月問世,這也是繼1998、2001、2004年,香港特區政府第四份資訊科技策略。今年的題目為「配 合科技發展 共創數碼社會」。當中更就政府的領導、持續的電子政府計劃、基礎設施及營商環境、制度檢討、科技發展、蓬勃發展的資訊科技業、知識型經濟中的人力資源及消 除數碼隔膜有所討論。因為發展知識型經濟,資訊科技的投入及先進的技術十分重要,也是致勝的關鍵。

和台灣不同,香港沒有特別為科技而設的策略,只有資訊科技策略。而香港的科技是以通訊基建及軟件應用為主,政府的角色不是帶頭發展某些「龍頭」科技,而是 做好資訊及通訊基建平台,讓企業去各展所長。故此,香港不少的通訊及資訊科技都是由民間帶動的,手提電話網絡就是一例,無論是模擬制式,到 GSM、CDMA、PCS,到2.5G, 3G 都是由手機網絡供應商所帶動。

不過單靠民間在新科技上的推動,未必很成功,就以Wi-Fi 為例,香港不是很多地方提供免費Wi-Fi 服務,就算收費Wi-Fi 熱點服務也不多,而市民也未必十分清楚那些地方會有Wi-Fi 服務提供,雖然政府花2億元在政府地方安裝Wi-Fi ,但是覆蓋始終有限,做到台灣般的Wi-Fly 台灣,相信仍需努力。希望將來所有室內地方都有Wi-Fi 服務,屆時,我們可以暢遊網上世界,而這樣亦有助刺激更多有趣及消費者所需的Wi-Fi應用在市場上供應。

除此之外,香港雖然在2005年成立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研究中心,並由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負責管理,但是由於應科院歷史相對較短,要做到一定的規模及成 績,相信仍需下一番苦功。香港仍需要多花時間去做基礎研究及發展自家的知識產權,並在通訊技術、開發數碼內容、感應及識別技術、軟件開發及配套支援;以及 一代互聯網等應用進行研究。當中成功的要點是要與業界一同合作,做好科技轉移的工作,這所能有效推動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發展。

香港的資訊科技業界一直批評特區政府對產業的支援不足,雖然通訊設備改善了,但是市場大小卻依然沒有什麼樣大變化。IT 公司的生意因為經濟好轉而有些起色,但是當經濟好轉的時候,比較優秀的人才已率先給其他行業搶走,留下來的員工,又希望透過轉工來加薪,所以現時行內的人 才,奇貨可居,人工不斷上漲。成本上升,間接削減香港業界的競爭力,令香港的資訊科技產業,不如台灣或新加坡一樣,可以輸出往外地。如果香港的資訊科技成 功應用可以輸出到海外,其創匯功能將有助產業的未來發展,令產業更加蓬勃,吸引更多IT創業者及年輕業者的投入,這樣IT產業才能充滿活力及新創意。

另外,特區政府的資訊科技策略,對於專業IT人才培訓仍感不足。業界多年來積極向政府要求提高IT人的專業地位,但是現時進度仍頗為緩慢,具體執行細節仍 在討論當中。要吸引人才入行,提高專業地位實在不可或缺,而這些東西不是單單業界自己爭取就可以成功,政府的支持及認受是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招聘方面,例 如已獲取專業資格的員工薪酬可以提高,這勢必吸引更多IT 考取專業資格,而民間企業見到政府的帶領,亦樂意跟隨,這對整個行業培養人才方面都是有利的。

要資訊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必須在政府、產業、技術及人才的相互配合,希望將來的數碼廿一策略更具前瞻性,讓資訊科技產業配合整體社會的發展及需要,在知識型經濟中站穩住腳。

設計IT系統 也要考慮顧客愉快購物經驗

什麼是愉快的購物經驗?親切的笑容?店員能把合心意的產品介紹給您?還是 …相信能在合理時間完成整個購物過程也是構成愉快的購物經驗主要元素,這就需要完善的IT 系統配合了。

新年前夕是辦年貨的好日子。街上充滿逛街,為趕上新年假期前要換新衣、換新物品的遊人,每一間商店的顧客也得別多,無論是成衣店、電器店、手機店、雜貨 店,抑或是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都擠到水洩不通。筆者因為會務需要,必須在過新年前購買好用作抽獎的禮品,明知商店人頭湧湧,也需要「擠一擠」。

筆者本想著貪方便,去了城中最大由首富持有的電器店採購所需禮物。可惜的是筆者所需的六件東西,只有四件在那兒找到。原本以為可以很快完成整個購物過程,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店員問了我需要的筆記簿型電腦型號三次。筆者想,店員究竟有沒有把我的回答聽進耳內? 這也不計較了,他們用在電腦查找倉存時,一時說有貨、一時說沒有貨; 所報出來價錢又和我先前所看的不同,這樣一來一回,就用了十五分鐘時間,而結果是原來沒有存貨,這實在教筆者不是味兒。

禮物始終是需要的。故此,筆者故此選購了另一款型號。其實這樣問題也不算太大。跟著,筆者打算結帳,由簽妥信用咭、寫好送貨地址的一刻計算,筆者一共等了 40分鐘才能完成整個交易! 碰巧那天筆者只吃了早餐,在飢寒交迫下,特別等到不耐煩。加上店員多次問我要不要某一件我根本沒想過帶回家的贈品,完全對我的拒絕沒有放在心上,這令更沒 耐性聽他們的解釋。筆者想,這間公司搞什麼,那個Point-of-Sales (POS) 系統是如此不濟! 店員推說因為星期日顧客太多,所以電腦慢了點。

我想,那間電器店經歷過暑假、黃金周、也經歷過聖誕假期的暢旺,理應預計到人流最多時的顧客流量吧? 他們的系統分析員及商業分析員是搞什麼的? 為什麼他們未能正確地計算出公司電腦對訂單最高負荷,先把自己的IT系統做好呢? 這究竟是他們設計POS系統時未有正確評估將來的顧客流量,還是他們不願投資,明知系統未能應付高峰期的需要也視而不見,任由顧客久候呢? 這是筆者抓破頭皮也不明白的事。

顧客的口碑是很重要的,顧客一次的不愉快經驗,只要一傳十、十傳百,多好的商譽,也很容易被破壞。因此,我們必須要從顧客角度出發,無論在客戶服務上,抑或是IT系統上,也要考慮到客戶的滿意度。

記得一個IT界老行尊對我說,他說二十年前為香港一家大型雜貨店設計Point-of-Sales 系統時,由於當年電腦尚未普及,但每一部收銀機都設計成一部模擬電腦,而每部收銀機可以應付的貨量是當年平均的一倍,因此,那個當年只值二十萬元的系統可 以用了數年也不用太多更新。後來這問傢俱雜貨店擴張業務,加上互聯網的興起,公司才需要更換新的POS系統。但是他的客戶後來卻說,百多萬的新系統,似乎 不及當年二十萬的好。這是什麼原因呢?歸根究底,是因為新系統設計時未有考慮企業未來增長的需要。

事實上,IT不單是解決現時的問題,也需要解決未來的 問題。我們斷然不能每一年都花上大量投資在新系統上,軟體及硬體應用需要有一定可伸延空間,這是必要的。所以企業的領導者也要對將來擴張準備就緒,並在資 訊科技等項目多作投資,並方便顧客購物。而身為軟件供應商,為客戶提供軟件方案時,有否從客戶的角度考量,為他們未來的需要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