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2010-09-10
扶助低收入者倡延「交通費計畫」
勞工處於○七年六月推出「交通費支持計畫」,為居於元朗、屯門、北區及離島四個偏遠地區的合資格人士提供津貼,紓緩低收入人士的交通負擔。有關計畫在今年已照顧了約四萬個申請人,這證明社會對交通津貼有一定訴求。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希望未來特首《施政報告》,能延續這個計畫。
冀擴大受惠區域
根據統計處的○四至○五年住戶開支統計調查,交通開支佔住戶每月平均開支的百分之九點五,筆者相信對於低收入人士來說,比例可能只會更高。
其實低收入人士願意長途跋涉跨區上班,已是敬業樂業的表現,社會應該對他們予以認同,在政府財政預算能承擔的範圍內,協助他們是應該做的事。因此,社會上有不少意見希望當局能夠延長有關計畫,並擴大受惠區域。
香港平均勞動人口參與率為百分之六十點七,深水埗區參與率為五成七,觀塘區參與率為百分之五十七點七,當中大部分為二十五至六十四歲人士,這些區域的人可以通過跨區工作,提高勞動人口參與。「交通費支持計畫」也可以解決某些區域工作數目比勞動人口多的情況,令全港勞動力可以更有效地分配。
例如香港島商廈林立,有不同種類的工作,包括管理員、清潔工、侍應等提供給各待業人士,由於港島區的人力不足以滿足其需要,實在需要在來自九龍和新界的勞動力去支持。例如由深水埗往中環的港鐵八達通車費已經為九元七角,假若市民有需要多轉一程公共交通工具才到達港鐵站,一來一回已接近三十元。
由於市區的食肆收費不便宜,一個飯盒也動輒三十多四十元,對擔任非技術工作的低下階層人士來說,交通和食物對低收入人士來說,實在是重擔!要吸引低收入人士願意跨區工作,每天願意出入來回至少需要兩個小時,將「交通費支持計畫」擴展至十八區是有必要的。
市場失衡政府應介入
當市場失衡,政府就有需要介入。「交通費支持計畫」就是市場失衡下的紓困措施,由於是直接令受助人得益,並非給交通工具營運者,輿論亦不應亂扣帽子,把這個有良好出發點的計畫說成是「官商勾結」、浪費公帑。
大家可能已習慣跨區上班的日子,長途車不但昂貴,坐在公共交通上顛簸的時間並不是一個舒適的事,尤其是對於需要早出晚歸的低下勞工階層。筆者每天上班花在交通工具上的時間差不多要三小時,實在體會到長途車的苦況,不是人人都願意這樣。希望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繼續協助低收入人士,提供跨區交通津貼,把「交通費支持計畫」延長,並擴展至其他區域,對貧苦市民施予德政。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副主席
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Tuesday, August 31, 2010
首期不難儲 80後勿妄自菲薄
首期不難儲 80後勿妄自菲薄
2010年08月31日 星期二
香港經濟日報
撰文: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副主席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近日政府舉行多個研討會,就「青年人置業」這個議題進行諮詢,了解民意。香港菁英會最近也舉行了一個「青年人置業」研討會,大部分出席者為70後及80後青年。當日討論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反思。
青年人希望置業原因有很多,除了置業為中國人傳統價值外,會上有參加者因為青年人的收入要令家人交雙倍租金,父母希望子女成年後盡早遷出,也有些青年人因為3年大學生涯習慣了獨立生活,畢業回家後容易和家人就生活問題發生摩擦,分開居住有助家庭和諧,減低彼此的情感壓力。也有因為兩口子到了適婚年齡,希望結婚之後自設居所,生兒育女。
犧牲享樂 變樓奴怨政府
假設一對戀人月入共20,000元,每月儲蓄6,000元,一年就72,000元,5年就360,000元,如果他們用9成按揭,以現時的息率,要供一個約150萬的細單位也未算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在市區也有這個價錢的單幢樓供應。如果青年人希望自己畢業一兩年就買樓,又或者如研討會上的80後代表所說要200萬以上的600呎私人屋苑單位才叫「入門級」,當天不少70後會眾都覺得未算合理。
筆者自己第一次置業是在新界買了一個百多萬的細單位。兩個人要置業頭幾年就得犧牲享樂、犧牲進修機會、犧牲一點生活質素,犧牲豪華的婚禮。幾乎每天午餐都是「帶飯」,快餐店是經常光顧的地方,每天要坐公共交通工具長途跋涉上班,不過有了自己的房子,這也算是合理的機會成本吧?社會有意見希望青年人置業要量力而為,是有一定理據的。
政府對資助市民置業未有既定立場是無可厚非,因為政府已對最低收入的3成人士提供公共房屋,加上香港已有5成人是業主,置業資助只能讓餘下2成香港人受惠。研討會集中要求重建居屋協助青年人置業,其他具建議性的方案不多。
怕樓市回吐 政府害「上錯車」
有些重點我們不得慎重考慮。當年「首次置業貸款」有一半壞帳,不少申請者因變成負資產而斷供。假若青年人真的成功申請置業貸款,如果樓價不幸下調至2003至2004年水平,屆時很有機會民怨沸騰,罵政府害了青年人「上錯車」,終身變成樓奴。
當我們見證過1997年及2007年的金融風暴、2003年的沙氏,誰敢保證未來5年內再不會有全球金融危機再次發生?對於有可能發生及影響香港5成已置業人士的「負資產」危機,政府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青年人太着眼畢業一兩年只有7,500-10,000元收入,認為自己已錯過香港最繁榮的時代,沒可能儲蓄到首期,這似乎又太妄自菲薄。筆者畢業的1998年,不少同學都是拿9,000至10,000元,結果數年後,儲了一定工作經驗,大家都能憑着個人努力而變成過萬元戶、2萬元戶,甚至3萬至5萬元戶,只是人工的增幅,沒有如90年代初那麼快。
當青年人希望政府資助他們置業時,希望他們有合理的理據之餘,也要有多個具建設性的方案建議予政府考慮。
Friday, August 13, 2010
港孩父母的反思
星島日報 2010-08-13
港孩父母的反思
自從「港孩」一詞開始流行,家中的「王子、公主」又多了一個別名。「港孩」是近年才有的現象嗎?我還記得十多年前的《城市追擊》已談及如何教導小朋友的情緒智商(EQ)。每年暑假,傳媒總會拿小朋友的情緒智商、抗逆力及自我照顧能力來談論一番。但是我們下一代仍似乎不甚了了。是誰生下「港孩」?
筆者自問不懂管教,所以努力看家長雜誌和書籍,也有報讀一些家長課程來增值。聽到我的家長同學吹噓用「閃卡」教小朋友認識多少個中英文字,家長雜誌又說小朋友學多個語言會聰明一點。如何教幼兒用好四肢五感,從小學習自理,打好基礎不是比學生字更重要嗎?為甚麼各「港爸」「港媽」深怕遲一點學生字和上興趣班會慢人一步?
過分溺愛反害孩子
不少家長以為小朋友長大後「自然地」學會照顧自己,所以寧可花大部分時間讓小朋友學習十八般武藝。筆者數年前當了一個兒童交流營組長,小朋友們語文和才藝了得,IQ也很高,可惜是捱不了苦,也不會面對挫折。我還記得兩日一夜訓練營完成那一刻,多個五年級小朋友哭着找爸爸媽媽,弄得大會像是刻薄這班「金叵羅」似的。
共同踢走「高分低能」
「港孩」不是今時今日的產物。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菲傭開始輸入之後情況變得明顯。君不見不少人批評八十後不懂照顧自己嗎?筆者有一個八十後表弟,雖然家住公屋,父母所賺不多,卻對這個「金叵羅」百般遷就,結果「金叵羅」成年後沒有一份長久的工作,親友好心安排地盤工作,他又嫌熱嫌辛苦,做了一段時間就不幹了。現在學歷高成績好也未必能找到既舒服又薪優的工作,何況表弟的會考成績簡直嚇人?表弟的例子說明「港孩」未必只會發生在中產身上。
很多孩子問題來自對他們萬般溺愛的家長。一衆家長們太趕時間,例如沒有耐性等待小朋友自己穿好衣服和鞋襪,也沒時間等待讓小朋友自己吃飯,結果事事經常由家長自己或傭人代勞,試問小朋友又如何學會照顧自己?
祖父母對孫兒的嬌縱,也是「港孩」的成因之一。父母忍到手了,老人家的一番「好意」卻拒絕不了。某次我讓我家小寶寶自己拾地上的東西時,祖母已第一時間代勞。有朋友的孩子,十歲仍由外祖母幫他挑魚骨呢!
天啊,我不想女兒變成「港孩」,也不想她將來「高分低能」,未來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稱職的家長。為了下一代長大後可以照顧自己,他們比我們活得更好,願各位父母一同共勉。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副主席
港孩父母的反思
自從「港孩」一詞開始流行,家中的「王子、公主」又多了一個別名。「港孩」是近年才有的現象嗎?我還記得十多年前的《城市追擊》已談及如何教導小朋友的情緒智商(EQ)。每年暑假,傳媒總會拿小朋友的情緒智商、抗逆力及自我照顧能力來談論一番。但是我們下一代仍似乎不甚了了。是誰生下「港孩」?
筆者自問不懂管教,所以努力看家長雜誌和書籍,也有報讀一些家長課程來增值。聽到我的家長同學吹噓用「閃卡」教小朋友認識多少個中英文字,家長雜誌又說小朋友學多個語言會聰明一點。如何教幼兒用好四肢五感,從小學習自理,打好基礎不是比學生字更重要嗎?為甚麼各「港爸」「港媽」深怕遲一點學生字和上興趣班會慢人一步?
過分溺愛反害孩子
不少家長以為小朋友長大後「自然地」學會照顧自己,所以寧可花大部分時間讓小朋友學習十八般武藝。筆者數年前當了一個兒童交流營組長,小朋友們語文和才藝了得,IQ也很高,可惜是捱不了苦,也不會面對挫折。我還記得兩日一夜訓練營完成那一刻,多個五年級小朋友哭着找爸爸媽媽,弄得大會像是刻薄這班「金叵羅」似的。
共同踢走「高分低能」
「港孩」不是今時今日的產物。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菲傭開始輸入之後情況變得明顯。君不見不少人批評八十後不懂照顧自己嗎?筆者有一個八十後表弟,雖然家住公屋,父母所賺不多,卻對這個「金叵羅」百般遷就,結果「金叵羅」成年後沒有一份長久的工作,親友好心安排地盤工作,他又嫌熱嫌辛苦,做了一段時間就不幹了。現在學歷高成績好也未必能找到既舒服又薪優的工作,何況表弟的會考成績簡直嚇人?表弟的例子說明「港孩」未必只會發生在中產身上。
很多孩子問題來自對他們萬般溺愛的家長。一衆家長們太趕時間,例如沒有耐性等待小朋友自己穿好衣服和鞋襪,也沒時間等待讓小朋友自己吃飯,結果事事經常由家長自己或傭人代勞,試問小朋友又如何學會照顧自己?
祖父母對孫兒的嬌縱,也是「港孩」的成因之一。父母忍到手了,老人家的一番「好意」卻拒絕不了。某次我讓我家小寶寶自己拾地上的東西時,祖母已第一時間代勞。有朋友的孩子,十歲仍由外祖母幫他挑魚骨呢!
天啊,我不想女兒變成「港孩」,也不想她將來「高分低能」,未來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稱職的家長。為了下一代長大後可以照顧自己,他們比我們活得更好,願各位父母一同共勉。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副主席
Sunday, May 09, 2010
冀政府幫助年輕人置業
星島日報
2010-05-09
冀政府幫助年輕人置業
早前城市論壇有講者提及重新推出居屋及首次置業貸款,有機會令八萬五重臨,令樓市一落千丈,這也成了一眾反對重新推出居屋及首次置業貸款的理據。愈來愈高的樓價,未必全是「地產商」及「炒家」的責任,高地價政策為香港特區帶來穩定的收入。筆者只是希望政府可以體恤民情,考慮一些能協助市民置業的措施。
馬鞍山落禾沙項目,補地價為九十五點九七億元,平均樓面成本為三千二百五十元一呎,而同在沙田區的大圍車廠上蓋項目,補地價則為一百一十七點三五億元,平均樓面成本為二千零一十六元一呎。昂貴的補地價金額,樓價高企不下,實屬正常。政府需要庫房收入,由於香港行簡單低稅率制,面對龐大的福利及教育開支,政府必須依賴賣地收入來平衡其開銷。高地價收入也意味着高地價成本,是故,市民有必要「捱貴樓」。
首置貸款刻不容緩
香港有良好的銀行按揭制度,以一些新界「上車盤」計,二百多萬已足夠買一個約六百呎的單位。一家兩口,只要月入二萬多元,應該足夠應付每月萬多元供款。筆者相信,「80後」兩口子,應該有機會做到。現在一眾「80後」年輕人面對的問題是首期和裝修,這筆「投資」可真不少,又以二百四十萬的樓宇作一個例子,三成首期已是七十二萬,連同簡單裝修及家居電器花費約二十萬,總數是九十二萬。一對月入三萬元的夫婦,如果沒有外力協助之下,需要儲蓄多久才可以儲到這個近百萬之數?若兩口子想結婚擺酒的話,要儲蓄的目標就不止一百萬。怪不得年輕人慨歎買不起房子!政府在一九九八年推出首次置業貸款,為合資格的家庭及單身人士提供分別最高達六十萬元及三十萬元的置業貸款,協助市民通過供低息貸款,達成置業心願。政府為此計畫共撥款一百八十億元,令二萬三千七百三十五個家庭及九千七百零二名單身人士受惠。有說在計畫結束後,壞帳情況嚴重,不贊成政府重新推出首貸。
簡化補地價市民受惠
筆者是首貸的受惠者,得以首次置業。雖然之後樓市大跌,等了足足九年才能等到樓價回到買入價,再換另一個大單位,但是沒有那一次政府的資助,筆者可能要多等三五七年才可以「上車」。再者,筆者總算是賺了九年住屋的花費,帳面上是多儲了一點錢。假若有一天,政府重新推出首貸或相類似幫助年輕人置業的措施時,大家不要埋怨自己成為「樓奴」。
至於居屋,有言論指居屋二手市場不流通,所以不贊成重新推出。居屋業主要真金白銀拿數十萬元出來先補地價後賣樓,又似乎較難做到。但是若果能簡化「補地價」問題,居屋市場就有機會「活化」,這也許能幫助市民置業。
讓市民安居樂業,是政府應該做的好事。希望政府能重新考慮協助市民置業的友善措施。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秘書長
2010-05-09
冀政府幫助年輕人置業
早前城市論壇有講者提及重新推出居屋及首次置業貸款,有機會令八萬五重臨,令樓市一落千丈,這也成了一眾反對重新推出居屋及首次置業貸款的理據。愈來愈高的樓價,未必全是「地產商」及「炒家」的責任,高地價政策為香港特區帶來穩定的收入。筆者只是希望政府可以體恤民情,考慮一些能協助市民置業的措施。
馬鞍山落禾沙項目,補地價為九十五點九七億元,平均樓面成本為三千二百五十元一呎,而同在沙田區的大圍車廠上蓋項目,補地價則為一百一十七點三五億元,平均樓面成本為二千零一十六元一呎。昂貴的補地價金額,樓價高企不下,實屬正常。政府需要庫房收入,由於香港行簡單低稅率制,面對龐大的福利及教育開支,政府必須依賴賣地收入來平衡其開銷。高地價收入也意味着高地價成本,是故,市民有必要「捱貴樓」。
首置貸款刻不容緩
香港有良好的銀行按揭制度,以一些新界「上車盤」計,二百多萬已足夠買一個約六百呎的單位。一家兩口,只要月入二萬多元,應該足夠應付每月萬多元供款。筆者相信,「80後」兩口子,應該有機會做到。現在一眾「80後」年輕人面對的問題是首期和裝修,這筆「投資」可真不少,又以二百四十萬的樓宇作一個例子,三成首期已是七十二萬,連同簡單裝修及家居電器花費約二十萬,總數是九十二萬。一對月入三萬元的夫婦,如果沒有外力協助之下,需要儲蓄多久才可以儲到這個近百萬之數?若兩口子想結婚擺酒的話,要儲蓄的目標就不止一百萬。怪不得年輕人慨歎買不起房子!政府在一九九八年推出首次置業貸款,為合資格的家庭及單身人士提供分別最高達六十萬元及三十萬元的置業貸款,協助市民通過供低息貸款,達成置業心願。政府為此計畫共撥款一百八十億元,令二萬三千七百三十五個家庭及九千七百零二名單身人士受惠。有說在計畫結束後,壞帳情況嚴重,不贊成政府重新推出首貸。
簡化補地價市民受惠
筆者是首貸的受惠者,得以首次置業。雖然之後樓市大跌,等了足足九年才能等到樓價回到買入價,再換另一個大單位,但是沒有那一次政府的資助,筆者可能要多等三五七年才可以「上車」。再者,筆者總算是賺了九年住屋的花費,帳面上是多儲了一點錢。假若有一天,政府重新推出首貸或相類似幫助年輕人置業的措施時,大家不要埋怨自己成為「樓奴」。
至於居屋,有言論指居屋二手市場不流通,所以不贊成重新推出。居屋業主要真金白銀拿數十萬元出來先補地價後賣樓,又似乎較難做到。但是若果能簡化「補地價」問題,居屋市場就有機會「活化」,這也許能幫助市民置業。
讓市民安居樂業,是政府應該做的好事。希望政府能重新考慮協助市民置業的友善措施。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秘書長
Friday, May 07, 2010
保障小業主 出招先試水溫
2010年05月07日 星期五
香港經濟日報
保障小業主 出招先試水溫
撰文: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秘書長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特區政府推出「九招十二式」規管發展商銷售一手樓,議員隨之狠批措施力度不足,搔不到癢處云云。作為一名小業主,筆者還慶幸力度未足,否則不知道香港又增添多少名「負資產」及「供空樓」的可憐小市民。
慶幸力度未足 減殺傷力
以一名「打工仔」用10年至15年年薪去買一個單位計,房價若果向下調百分之十的話,變相等於一年人工白白泡湯,萬一市況更逆轉,可憐的打工一族不知道要「白做」多少年?筆者還記得97年之後,等了足足9年,我的房子才回到買入價,才能還清按揭去換一間更大的房子。
辛辛苦苦賺錢去買樓,除了自住之外,還希望買樓保值,環境好轉時可以換到較大的單位當然更好,他朝百年歸老時可以賣樓套現傍身,頤養天年。小市民買獅子銀行股票都希望它慢慢升不會下跌,因此,哪一個小業主又會希望樓價大跌?
國內情況不同 不能照跟
看看我們的祖國,對房地產市場出招之狠,例如購買第二套房子只能做五成按揭,第三套房子更要全數付清。這些措施在香港可行嗎?筆者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香港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太多人有不同的訴求。如果需要業主購買第二套房子時要付五成按揭的話,相信可能引來不少市民的反對聲音,然後有人投訴說︰「為甚麼政府連我要多買一幢房子給自己的孩子(父母)也要管?」跟着就有人無限放大,甚麼港人治港完了,自由亞洲國際都會已死。假若你是政府官員,盤算以上可能發生的後果之後,還敢不敢對樓市「落重藥」?是不是先小試牛刀,測試市場反應,再出招會更好呢?
筆者明白不少新一代都希望買樓置業,擁有自己的天地,獨立地生活。年輕人大學時住慣宿舍,3年的獨立生活之後,未必能適應家中父母監管的日子,想擁有自己的天地,也是無可厚非。有些畢業數年的年輕人,儲了一點錢之後,也希望置業成家。政府要求地產商增加小單位供應,也是可以理解。
政府推新策 請手下留情
其實「九招十二式」對消費者來說,總叫做多一點保障。以一個600呎單位,若地產商騙小業主一成面積,以呎價5,000元計算,那已經是30萬元,幾近一個月入15,000元的「打工仔」兩年的年薪。政府保障小市民的血汗錢,態度是可取的。
希望政府推出新措施時,大家手下留情,不要先否定其成效,令社會難以進步。而請尊貴的議員們在政府新方案推出時,別一開始就罵得太狠!
Friday, April 30, 2010
網絡齊關注行動 2010 開幕
數碼誌尚
P096 | iBiZ World 2010-04-30
網絡齊關注行動 2010 開幕
「網絡齊關注行動Web Care Campaign 2010」開幕典禮,上周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大樓舉行,並邀請到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博士及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政策及客戶服務)蘇植良擔任主禮嘉賓,一同為「網絡齊關注行動」揭開序幕。
今年是互聯網專業協會「網絡齊關注行動」主辦的第 10 年,一直抱持「縮窄數碼鴻溝,推動信息共融」宗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鄧淑明博士太平紳士表示,今年活動主題是「和諧共融 e 世代」,各籌委會成員已準備就緒,積極推廣健康及安全使用互聯網的訊息。籌委會主席黃麗芳則希望各個機構遵守數碼社會責任,為長者、失明或肢體傷殘人士,製作方便他們瀏覽的無障礙網站。
P096 | iBiZ World 2010-04-30
網絡齊關注行動 2010 開幕
「網絡齊關注行動Web Care Campaign 2010」開幕典禮,上周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大樓舉行,並邀請到立法會議員譚偉豪博士及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政策及客戶服務)蘇植良擔任主禮嘉賓,一同為「網絡齊關注行動」揭開序幕。
今年是互聯網專業協會「網絡齊關注行動」主辦的第 10 年,一直抱持「縮窄數碼鴻溝,推動信息共融」宗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鄧淑明博士太平紳士表示,今年活動主題是「和諧共融 e 世代」,各籌委會成員已準備就緒,積極推廣健康及安全使用互聯網的訊息。籌委會主席黃麗芳則希望各個機構遵守數碼社會責任,為長者、失明或肢體傷殘人士,製作方便他們瀏覽的無障礙網站。
Sunday, March 28, 2010
在讀寫網年代促進公民參與
星島日報
2010-03-28
在讀寫網年代促進公民參與
最近香港政府一站通進行改版,用家可以用facebook及Twitter分享網站的內容,加上政府加插了新的Youtube頻道,給大家一看政府廣告片,這已是一大進步。但新網站仍是以發放資訊為主,未能真正做到促進公民參與,在這個讀寫網(Read-Write-Web)的年代,這種網站能滿足大眾的期望嗎?
筆者在facebook是新加坡政府REACH的「粉絲」,在twitter跟隨Koreanet,在電子公民參與上更勝香港。記得在○○年代,特區政府在數碼化方面領先一籌,網站也得到國際殊榮。在Web2.0的今天,我卻不能在facebook做「香港」的粉絲,也不能在Twitter跟隨「香港特區政府」的最新消息。為何我們在電子公民參與上那麼落伍,政府還有甚麼顧慮?
最近本會與科薈研究中心合辦「如何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提升公民參與研討會」。講者特首辦主任譚志源表示政府積極研究如何應用社交媒體,並研究一些市民接受的遊戲規則,由於官方發言如同承諾,較難作即時回應,希望市民體諒。就算如此,增加方便市民利用互聯網、手機發表意見的渠道,也是大勢所趨。根據O’ReillyMedia的報道,逾半數的facebook用家並非學生,成年人比例正在增加。因此特區政府設立其facebook專頁,也不只為年輕一代而設,也是和成年公民溝通的重要媒介。
增電子公民歸屬感
筆者同意政府應用社交媒體,不一定只用facebook,也可以包括其他媒體如Twitter、網上論壇等,總之,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市民接觸,是「以民為本」的政府需要做的。
筆者希望政府別將厚厚的諮詢文件,由政府網站搬去社交媒體就算了。社交媒體的溝通要簡短易明,政府要學懂用社交媒體的語言去和市民溝通,打官腔、兜圈子只會令市民覺得政府老套和未夠誠意,難獲市民認同,亦容易令市民失去興趣。
從近日有政府官員開始設立facebook戶口開始,也有官員主動去論壇發放信息、搜集民意,筆者相信政府及官員是願意面對群眾的,希望有關當局在電子公民參與政策上加快步伐,不但早日成立「香港特區政府」的官方facebook及Twitter專頁,也有以政府部門為基礎的專頁(如警務處、消防處、民政事務處),方便市民使用政府服務,並表達意見。此外,將來的「香港」專頁可以每日用相片介紹一條街道,又或是一個本地活動,向遊客推廣本港品牌之餘,也增加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既然政府都知道要做電子公民參與,希望早日落實相關政策,在讀寫網年代,促進公民網上網下的參與。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秘書長
2010-03-28
在讀寫網年代促進公民參與
最近香港政府一站通進行改版,用家可以用facebook及Twitter分享網站的內容,加上政府加插了新的Youtube頻道,給大家一看政府廣告片,這已是一大進步。但新網站仍是以發放資訊為主,未能真正做到促進公民參與,在這個讀寫網(Read-Write-Web)的年代,這種網站能滿足大眾的期望嗎?
筆者在facebook是新加坡政府REACH的「粉絲」,在twitter跟隨Koreanet,在電子公民參與上更勝香港。記得在○○年代,特區政府在數碼化方面領先一籌,網站也得到國際殊榮。在Web2.0的今天,我卻不能在facebook做「香港」的粉絲,也不能在Twitter跟隨「香港特區政府」的最新消息。為何我們在電子公民參與上那麼落伍,政府還有甚麼顧慮?
最近本會與科薈研究中心合辦「如何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提升公民參與研討會」。講者特首辦主任譚志源表示政府積極研究如何應用社交媒體,並研究一些市民接受的遊戲規則,由於官方發言如同承諾,較難作即時回應,希望市民體諒。就算如此,增加方便市民利用互聯網、手機發表意見的渠道,也是大勢所趨。根據O’ReillyMedia的報道,逾半數的facebook用家並非學生,成年人比例正在增加。因此特區政府設立其facebook專頁,也不只為年輕一代而設,也是和成年公民溝通的重要媒介。
增電子公民歸屬感
筆者同意政府應用社交媒體,不一定只用facebook,也可以包括其他媒體如Twitter、網上論壇等,總之,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市民接觸,是「以民為本」的政府需要做的。
筆者希望政府別將厚厚的諮詢文件,由政府網站搬去社交媒體就算了。社交媒體的溝通要簡短易明,政府要學懂用社交媒體的語言去和市民溝通,打官腔、兜圈子只會令市民覺得政府老套和未夠誠意,難獲市民認同,亦容易令市民失去興趣。
從近日有政府官員開始設立facebook戶口開始,也有官員主動去論壇發放信息、搜集民意,筆者相信政府及官員是願意面對群眾的,希望有關當局在電子公民參與政策上加快步伐,不但早日成立「香港特區政府」的官方facebook及Twitter專頁,也有以政府部門為基礎的專頁(如警務處、消防處、民政事務處),方便市民使用政府服務,並表達意見。此外,將來的「香港」專頁可以每日用相片介紹一條街道,又或是一個本地活動,向遊客推廣本港品牌之餘,也增加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既然政府都知道要做電子公民參與,希望早日落實相關政策,在讀寫網年代,促進公民網上網下的參與。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秘書長
Friday, February 26, 2010
減稅措施別忘家庭和諧
星島日報
2010-02-26
減稅措施別忘家庭和諧
《財政預算案》對我們中產階層而言,最開心的應該是寬減七成五個人入息課稅,上限六千元,以及寬免全年差餉,每季最高一千五百元。這些短期「派糖」措施,當然容易博得市民掌聲。其實,政府作為一個資源分配者,當財政司司長在制訂預算案時,可否提供一些較長遠又可以宣揚家庭價值的稅務優惠措施呢?
近日坊間熱烈討論要求提供子女免稅額,但是今年財政司司長依然沒有把每名子女的五萬元免稅額調高。特首一邊呼籲市民要生三個,但是免稅額自○五年後又沒有特別提升。中產人士近年入息沒有特別上調,而花在小孩子的費用卻是不斷上升,大家一年又豈只花五萬元在一個小朋友身上?供養子女對我們中產來說真是愈來愈吃力。家長對小朋友的投資至少要十八至二十一年,加上社會對中產家庭的子女支援缺乏,怪不得筆者有不少已婚朋友選擇不生育,他們更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一群,長此下去,人口結構只會愈來愈不健康。提高子女免稅額,也許會吸引多些中產生育,令我們的家庭結構更健康發展。
免稅鼓勵供養父母子女
至於供養父母免稅額方面,現時三萬元供養六十歲以上父母免稅額已經多年沒有增加。雖則政府在○五年新增供養五十五至五十九歲父母免稅額一萬五千元,但是實質上幫助不大。加上政府很荒謬地只容許其中一名子女申請供養父母免稅額,對於兄弟姊妹一同分擔父母生活費的家庭來說,徒添不少家庭爭拗。明明大家都是給父母同一個金額,但是只有其中一個可以享有免稅額,得不到免稅額的一方會感到十分不公平。
當年父母「生多幾個」,就是希望每名子女都平均分擔他們退休後的生活費,對於有兩名子女的長者來說,若每個子女每月給三千元,已足夠其退休生活開銷。將來香港每八名市民,就有一名長者,政府在提供加強長者護理服務的同時,是否應該鼓勵每一位市民照顧自己的父母,令每名供養父母的子女,都可以得到公平待遇,一同享有供養父母免稅額呢?
筆者寧可政府減少一些短期派糖措施,增加一些長遠得益的東西,反正今年少交六千元稅款,幫不上甚麼大忙。不如利用稅務優惠,做一些長遠可以增加家庭和諧的措施,與特首《施政報告》的和諧家庭政策互相呼應。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
2010-02-26
減稅措施別忘家庭和諧
《財政預算案》對我們中產階層而言,最開心的應該是寬減七成五個人入息課稅,上限六千元,以及寬免全年差餉,每季最高一千五百元。這些短期「派糖」措施,當然容易博得市民掌聲。其實,政府作為一個資源分配者,當財政司司長在制訂預算案時,可否提供一些較長遠又可以宣揚家庭價值的稅務優惠措施呢?
近日坊間熱烈討論要求提供子女免稅額,但是今年財政司司長依然沒有把每名子女的五萬元免稅額調高。特首一邊呼籲市民要生三個,但是免稅額自○五年後又沒有特別提升。中產人士近年入息沒有特別上調,而花在小孩子的費用卻是不斷上升,大家一年又豈只花五萬元在一個小朋友身上?供養子女對我們中產來說真是愈來愈吃力。家長對小朋友的投資至少要十八至二十一年,加上社會對中產家庭的子女支援缺乏,怪不得筆者有不少已婚朋友選擇不生育,他們更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一群,長此下去,人口結構只會愈來愈不健康。提高子女免稅額,也許會吸引多些中產生育,令我們的家庭結構更健康發展。
免稅鼓勵供養父母子女
至於供養父母免稅額方面,現時三萬元供養六十歲以上父母免稅額已經多年沒有增加。雖則政府在○五年新增供養五十五至五十九歲父母免稅額一萬五千元,但是實質上幫助不大。加上政府很荒謬地只容許其中一名子女申請供養父母免稅額,對於兄弟姊妹一同分擔父母生活費的家庭來說,徒添不少家庭爭拗。明明大家都是給父母同一個金額,但是只有其中一個可以享有免稅額,得不到免稅額的一方會感到十分不公平。
當年父母「生多幾個」,就是希望每名子女都平均分擔他們退休後的生活費,對於有兩名子女的長者來說,若每個子女每月給三千元,已足夠其退休生活開銷。將來香港每八名市民,就有一名長者,政府在提供加強長者護理服務的同時,是否應該鼓勵每一位市民照顧自己的父母,令每名供養父母的子女,都可以得到公平待遇,一同享有供養父母免稅額呢?
筆者寧可政府減少一些短期派糖措施,增加一些長遠得益的東西,反正今年少交六千元稅款,幫不上甚麼大忙。不如利用稅務優惠,做一些長遠可以增加家庭和諧的措施,與特首《施政報告》的和諧家庭政策互相呼應。
黃麗芳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
Thursday, February 04, 2010
吸引業主參與大廈維修友善措施
研大廈維修扣稅減中產「肉亦」 [香港經濟日報] 2010-02-05 A34
國是港事 中產階級心聲
紅磡馬頭圍道塌樓事件引起社會對50年以上舊樓維修的關注。其實香港天氣潮濕,高算是高樓大廈也會容易出現大大小小的毛病。根據民政事務總署的資料,樓齡20至40年的大廈數目共有14708幢,單在1981-1990年樓市高峰期,已有接近萬間樓宇落成,這些大廈實在有需要進行「大修」,減慢老化。雖然大型大廈維修對業主來說應該是長遠得益的事,可惜在執行上卻是困難重重,原因是不少小業主都不願分擔每戶數千至萬元的維修費,也不了解怎樣選擇合宜的承建商,有什麼方法可幫助我們小業主呢?
筆者所住的屋苑,樓齡已經超過20年,去年年底進行業主大型維修及翻新工程的諮詢,以便今年中可以開紿相關工程。大廈管理處將詳細標書及圖片在屋苑入口附近張貼近一個月,以便進行諮詢。但是經過多次業主大會,大家仍在討論階段,原因是不少業主不願意付出萬多元的維修費,加上承建商多,投標價又相差百萬元,暫未做到大多數同意的決定。
最近幾年,屋苑內不少單位都有進行大型裝修,原因是樓宇老化,漏水嚴重,實在有需要更換地板、鋁窗、屋內水喉等。大家肯花錢將自己的單位「翻新」,卻不願花錢在整幢大廈維修上,真是令人感到奇怪。難道我們可以將屋外的情況,當作「眼不見為乾淨」嗎?
整幢大廈是大家共同擁有的,維修當然要所有業主一同負責。外牆保養不好,屋內滲水,受害者都是業主自己。再者,進行大型維修之後,不單環境改善了,樓宇壽命也會延長,將來單位的價值也會高一點,為什麼業主們不願付出少於樓價0.5%的錢,犧牲半年的出入方便,一同參與大廈維修呢?
筆者想,政府可否給予業主一些誘因去做維修,除了金錢上的資助外,可否將這些一筆過要付出的大廈維修費用,類似供樓利息一樣,用作業主的個人入息稅的扣稅用途,以減少大家的「肉赤感」。為避免濫用,政府可以規定納稅人每十年才可以申請一次。此外,政府亦可以考慮聘請一些合約工程師,提供專業意見去協助業主立案法團研究工程合約及跟進進度,相信此舉會吸引更多業主願意參與大廈維修。
國是港事 中產階級心聲
紅磡馬頭圍道塌樓事件引起社會對50年以上舊樓維修的關注。其實香港天氣潮濕,高算是高樓大廈也會容易出現大大小小的毛病。根據民政事務總署的資料,樓齡20至40年的大廈數目共有14708幢,單在1981-1990年樓市高峰期,已有接近萬間樓宇落成,這些大廈實在有需要進行「大修」,減慢老化。雖然大型大廈維修對業主來說應該是長遠得益的事,可惜在執行上卻是困難重重,原因是不少小業主都不願分擔每戶數千至萬元的維修費,也不了解怎樣選擇合宜的承建商,有什麼方法可幫助我們小業主呢?
筆者所住的屋苑,樓齡已經超過20年,去年年底進行業主大型維修及翻新工程的諮詢,以便今年中可以開紿相關工程。大廈管理處將詳細標書及圖片在屋苑入口附近張貼近一個月,以便進行諮詢。但是經過多次業主大會,大家仍在討論階段,原因是不少業主不願意付出萬多元的維修費,加上承建商多,投標價又相差百萬元,暫未做到大多數同意的決定。
最近幾年,屋苑內不少單位都有進行大型裝修,原因是樓宇老化,漏水嚴重,實在有需要更換地板、鋁窗、屋內水喉等。大家肯花錢將自己的單位「翻新」,卻不願花錢在整幢大廈維修上,真是令人感到奇怪。難道我們可以將屋外的情況,當作「眼不見為乾淨」嗎?
整幢大廈是大家共同擁有的,維修當然要所有業主一同負責。外牆保養不好,屋內滲水,受害者都是業主自己。再者,進行大型維修之後,不單環境改善了,樓宇壽命也會延長,將來單位的價值也會高一點,為什麼業主們不願付出少於樓價0.5%的錢,犧牲半年的出入方便,一同參與大廈維修呢?
筆者想,政府可否給予業主一些誘因去做維修,除了金錢上的資助外,可否將這些一筆過要付出的大廈維修費用,類似供樓利息一樣,用作業主的個人入息稅的扣稅用途,以減少大家的「肉赤感」。為避免濫用,政府可以規定納稅人每十年才可以申請一次。此外,政府亦可以考慮聘請一些合約工程師,提供專業意見去協助業主立案法團研究工程合約及跟進進度,相信此舉會吸引更多業主願意參與大廈維修。
Thursday, October 29, 2009
兩本有關貧窮的書
看了76.8%的天空 及 天水圍12師奶, 兩本都是有關貧窮的書。
天水圍12師奶寫得人物很細緻, 而且似一本「衰佬列傳」,12個個案, 有10個女人都是遇上「衰佬」,不是包二奶, 就坐在家中唔做, 而且拳打腳踢, 可憐的女人,日頭返工, 夜晚11時回家仲要做家務。而個男人在家中連家務及教子女都袖手旁觀。
新移民的個案當中, 很多個子女因為追不上香港的英文而成績差, 有些怕了讀書, 甚至學壞。香港人的,也有學壞個案, 而老師說解決方法就是離開天水圍。
有家長說, 既然小朋友唔鍾意返學, 社會不如直接教青少年技能, 唔好逼佢地讀書。去pizza hut學整pizza 也是一門手藝, 唔一定要學理論那部份... 也有家長說,細路夜晚才精神,不過找一些晚上才返工的工作給他們。
故事主人翁話,社工個個學院派出身,沒有人生歷練去解決他們的問題, 加上社工硬要在開工時間才打電話給個案事主, 而很多工作根本不容易上班時聽電話, 服務根本不到位。
有些不想拿綜援貧窮戶, 但又想讀再培訓拿證書的, 卻因為再培訓俾綜援人士優先而要排很久才有會上課,服務也是不到位的。不拿綜援的個案不少是因為怕子女將來有樣學樣, 不願上進, 而放棄拿綜援。
突然想, 為什麼只有外展社工才返夜晚, 家庭社工應該可以同時提供晚上服務。俾青少年學野, 也可以在晚上學, 反正很多創意工作都可以通宵做, 例如, 排版設計, 做手工藝, 煮食等, 反正很多人話夜晚才有靈感... 社區也可以提供一些晚間的工作機會, 例如夜晚去維修巴士, 輕鐵,西鐵 ..... 唔一定白天做的工作,才是正常的工作。我相信夜晚才精神的人,在香港應該都有唔少,搵番d 夜鬼去教青年人咪得lor 。搞野night market, 造就一個night economy 都幾好.... 至於治安問題,我們要信賴香港警察, 再者,要犯案,大白天都可以犯, 夜晚熱鬧左,人多左, 反而未必一定是令人擔心的。
創意新貴II 也說,夜生活是年輕,文化創作一族喜歡的, 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個元素, 在苦無良方之下, 試下無妨啊!
天水圍12師奶寫得人物很細緻, 而且似一本「衰佬列傳」,12個個案, 有10個女人都是遇上「衰佬」,不是包二奶, 就坐在家中唔做, 而且拳打腳踢, 可憐的女人,日頭返工, 夜晚11時回家仲要做家務。而個男人在家中連家務及教子女都袖手旁觀。
新移民的個案當中, 很多個子女因為追不上香港的英文而成績差, 有些怕了讀書, 甚至學壞。香港人的,也有學壞個案, 而老師說解決方法就是離開天水圍。
有家長說, 既然小朋友唔鍾意返學, 社會不如直接教青少年技能, 唔好逼佢地讀書。去pizza hut學整pizza 也是一門手藝, 唔一定要學理論那部份... 也有家長說,細路夜晚才精神,不過找一些晚上才返工的工作給他們。
故事主人翁話,社工個個學院派出身,沒有人生歷練去解決他們的問題, 加上社工硬要在開工時間才打電話給個案事主, 而很多工作根本不容易上班時聽電話, 服務根本不到位。
有些不想拿綜援貧窮戶, 但又想讀再培訓拿證書的, 卻因為再培訓俾綜援人士優先而要排很久才有會上課,服務也是不到位的。不拿綜援的個案不少是因為怕子女將來有樣學樣, 不願上進, 而放棄拿綜援。
突然想, 為什麼只有外展社工才返夜晚, 家庭社工應該可以同時提供晚上服務。俾青少年學野, 也可以在晚上學, 反正很多創意工作都可以通宵做, 例如, 排版設計, 做手工藝, 煮食等, 反正很多人話夜晚才有靈感... 社區也可以提供一些晚間的工作機會, 例如夜晚去維修巴士, 輕鐵,西鐵 ..... 唔一定白天做的工作,才是正常的工作。我相信夜晚才精神的人,在香港應該都有唔少,搵番d 夜鬼去教青年人咪得lor 。搞野night market, 造就一個night economy 都幾好.... 至於治安問題,我們要信賴香港警察, 再者,要犯案,大白天都可以犯, 夜晚熱鬧左,人多左, 反而未必一定是令人擔心的。
創意新貴II 也說,夜生活是年輕,文化創作一族喜歡的, 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個元素, 在苦無良方之下, 試下無妨啊!
Wednesday, October 28, 2009
公共「空」間
星期天, 看見很多小朋友在街上「開車」,有四輪「房」車, 有單車,有些用電,有些配備遙控,目不睱及, 若不是我家附近的公共「空」間真是如此寬闊,可以至少十線一齊「並駕齊驅」也不會有危險,那會有五花八門的「車」給我們欣賞。反正空蕩蕩的公園, 像樣樹木和灌木不多, 花兒也只是寥若晨星,坐位有了, 空間有了, 除了那青馬大橋風光外, 綠油油的氣氛欠奉, 想想一大片的空地,應該搞康文活動的好地方。再看遠一點麗城附近的公共空間,同樣都是以矮樹為主,也是空曠的空間。
不明白康文署的人搞什麼的, 現代的公共空間設計是應該是空空如也嗎? 色彩繽紛的花兒往了那裡,再過幾年我們還有如書本上形容,可遮蔭, 可乘涼的大樹嗎? 小B 將來還可以輕踏綠油油的草地,嗅嗅花兒氣味, 欣賞到各式各樣的植物嗎?
為什麼道路上的草叢,稍為生長好一點,就剷到光禿禿的? 陪著草叢的小樹,每一棵都是營養不良,想著下一次打風, 它又有機會夭折了。那麼小的空間, 把小樹排到密密的,有足夠空間生長才怪吧?
不僅是路邊的樹木得到如斯奇怪待遇, 住在公園內的樹木也不見活得更好, 公園內石屎路夠闊了, 但留下給樹木生長的空間卻小得可憐,在這樣的生長環境,樹木一定要很頑強才能抓到足夠的泥土,生存已差不多是逆境求存,何況是健健康康地快高長大?
多年前, 整條青山公路是綠草如茵,現在只餘疏落的,人工的所謂「綠化」,好巴巴為什麼弄到如斯田地, 這是發展的必然代價嗎? 講綠色、講環保絕對不是今時今日才說的事,為什麼我們沒有進步, 反而在不斷倒退? 搞城市規劃,搞公園及公共空間設計的公務員是做什麼的?
我們的公園在變得石屎化, 人工化,怪不得,我們現在強調休憩地方很少稱得上做公園, 而叫「公共空間」...
不明白康文署的人搞什麼的, 現代的公共空間設計是應該是空空如也嗎? 色彩繽紛的花兒往了那裡,再過幾年我們還有如書本上形容,可遮蔭, 可乘涼的大樹嗎? 小B 將來還可以輕踏綠油油的草地,嗅嗅花兒氣味, 欣賞到各式各樣的植物嗎?
為什麼道路上的草叢,稍為生長好一點,就剷到光禿禿的? 陪著草叢的小樹,每一棵都是營養不良,想著下一次打風, 它又有機會夭折了。那麼小的空間, 把小樹排到密密的,有足夠空間生長才怪吧?
不僅是路邊的樹木得到如斯奇怪待遇, 住在公園內的樹木也不見活得更好, 公園內石屎路夠闊了, 但留下給樹木生長的空間卻小得可憐,在這樣的生長環境,樹木一定要很頑強才能抓到足夠的泥土,生存已差不多是逆境求存,何況是健健康康地快高長大?
多年前, 整條青山公路是綠草如茵,現在只餘疏落的,人工的所謂「綠化」,好巴巴為什麼弄到如斯田地, 這是發展的必然代價嗎? 講綠色、講環保絕對不是今時今日才說的事,為什麼我們沒有進步, 反而在不斷倒退? 搞城市規劃,搞公園及公共空間設計的公務員是做什麼的?
我們的公園在變得石屎化, 人工化,怪不得,我們現在強調休憩地方很少稱得上做公園, 而叫「公共空間」...
Saturday, October 24, 2009
中產置業難 養育子女更難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香港經濟日報
中產置業難 養育子女更難
撰文:黃麗芳 香港菁英會社會民生研究會秘書長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今年看畢特首的施政報告後,沒有太大驚喜,也沒有太大失望,反正很多東西都需要時間兌現,還有青春去希望明天會更好。
孩子快將出世了,明知港島九龍區的校網較好,可惜我們中產打工仔實在負擔不起,為了住得舒適一點,不如死守新界罷。正面一點看,給孩子有多點活動空間,呼吸較新鮮的空氣,也是好事。我放棄住市區「豪宅」了,但願政府不會發展我的地區,不會填海,也不會給我屏風樓。
特首鼓勵生育 惟欠支援措施
雖然養一個小朋友未必需要到400萬那麼多,但保險朋友跟我計算過,就算升讀本地大學,好歹也要花上100萬、200萬吧!呱呱落地的一刻,已花上數萬元醫療費用,還未計算一大堆嬰兒用品,學習遊戲。
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有能力的話,養孩子也不敢養得太寒酸,希望孩子能在知識型社會中保持位置。面對香港這個社會流動性愈低,家長當然想孩子將來在有機會出現的M型或W型社會中不用向下流動,希望特首開恩,搞好香港。
看着我們的教育制度不停地改,肯配合社會大趨勢去改變自己的思維的官員及教育工作不多。
在e世代社會,教育應用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是講者主導形式,老師應該和同學一起協同學習。特首說要搞人才和創意培訓,希望這張支票在可見將來兌現。
像筆者這些雙職家長,由於法例規定要對子女有足夠照顧,家中會有外傭專門服侍,就算因為工作加班,也大可以放心。
想辭掉工作去照顧子女,在金融海嘯後又談何容易?公司沒有裁員、減薪已是不幸中的大幸,面對物價升,對未來安全感只會愈來愈低,又怎會有放下工作的勇氣呢?
還有,在這個着重學歷的知識型社會,員工要不斷進修才能保持競爭力,但是又不想為了進修而犧牲教養孩子的時間,真是矛盾。再者,教養孩子對於各新手父母是一大難題,政府既然鼓勵生育,希望未來想到對更多家庭友善的措施,支援雙職父母。
幫雙職父母「升呢」 教養子女
既然施政報告說要會透過於家庭議會強化家庭核心價值,搞甚麼的開心家庭活動,以減少社會問題。希望家庭議會可以做點實事。如果想解決青少年有關問題,不妨幫家長們「升呢」,教教父母如何做好管教的角色,分享有甚麼工具及方法可以幫助父母管教,尤其教家長學習用互聯網作為一個協助管教及輔導工具,相信這些較「落地」的措施,較易贏得社會的掌聲。
希望小小心聲,得到特首及官員的用心聆聽。
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做一半工作模式
做一半的工作模式 ....
買相架, 買了要上螺絲的, 到活動要用時, 又唔帶螺絲批。
打電腦, 留了voice mail就當聯絡好。
印參加者的呈交作品, 可以因為覺得印出來浪費紙張不環保而自行決定不印 , 但是只帶了一部電腦給3個評判share ....
做印刷品, 抄了一篇左抄右抄的文章, 在word doc 附上相片就以為做完了。 但是做printing 是應該相片分開做,才夠resolution , 拼湊出來的文章還需要大執才可以出街。
跟進場地事宜, 問了場地提供者數條問題就當確認了場地的安排 ...
結果一些有責任感的人解決問題之後, 當時人還幻想是自己解決了問題, 有些還覺得自己很努力, 已經付出了很多....
今天在書局看了有關建立個人品牌的書, 其實做得好與不好, 自己遲早要負責的。
買相架, 買了要上螺絲的, 到活動要用時, 又唔帶螺絲批。
打電腦, 留了voice mail就當聯絡好。
印參加者的呈交作品, 可以因為覺得印出來浪費紙張不環保而自行決定不印 , 但是只帶了一部電腦給3個評判share ....
做印刷品, 抄了一篇左抄右抄的文章, 在word doc 附上相片就以為做完了。 但是做printing 是應該相片分開做,才夠resolution , 拼湊出來的文章還需要大執才可以出街。
跟進場地事宜, 問了場地提供者數條問題就當確認了場地的安排 ...
結果一些有責任感的人解決問題之後, 當時人還幻想是自己解決了問題, 有些還覺得自己很努力, 已經付出了很多....
今天在書局看了有關建立個人品牌的書, 其實做得好與不好, 自己遲早要負責的。
Thursday, September 10, 2009
領導 - 不需要頭銜
收到 博客來 的 newsletter, 介紹一本名為《領導 - 不需要頭銜》的書
真的, 一個領導者未必需要一個頭銜, 你有頭銜也未必是一個領導者。
在做青年商會的日子裡, 真的是你做「會長」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嗎? 如果一個人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起事來就必龜縮不肯承擔, 自己又不願意接收團隊隊工的說話, 那麼, 又怎能預計別人一樣是聽你的? 又怎能預計別人服從你的領導?
在我們的義務組織, 每每用「頭銜」的權力來壓人, 真的可行嗎? 頭幾次可能還有效, 但久而久之,欠了以德服眾, 下線真的甘心被「點」嗎? 真的「話點就點」? 用「頭銜」叫人做事,人家只會覺得他「擺款」,時間一久,很容易變得乞人憎, 大家就索性不做,又或者求其敷衍了事。
我見過不少有能力的「大佬」輩, 就算他們是企業高層, 也會在義務團體服務時「落手落腳」陪你一齊做, 其他「做細」的見到之後, 當然心裡好過一點, 願意幫「大佬」做事。這是以德服眾的表現。
不要以為有「頭銜」就可以橫行,全香港應該有不少「會長」的 ...
真的, 一個領導者未必需要一個頭銜, 你有頭銜也未必是一個領導者。
在做青年商會的日子裡, 真的是你做「會長」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嗎? 如果一個人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起事來就必龜縮不肯承擔, 自己又不願意接收團隊隊工的說話, 那麼, 又怎能預計別人一樣是聽你的? 又怎能預計別人服從你的領導?
在我們的義務組織, 每每用「頭銜」的權力來壓人, 真的可行嗎? 頭幾次可能還有效, 但久而久之,欠了以德服眾, 下線真的甘心被「點」嗎? 真的「話點就點」? 用「頭銜」叫人做事,人家只會覺得他「擺款」,時間一久,很容易變得乞人憎, 大家就索性不做,又或者求其敷衍了事。
我見過不少有能力的「大佬」輩, 就算他們是企業高層, 也會在義務團體服務時「落手落腳」陪你一齊做, 其他「做細」的見到之後, 當然心裡好過一點, 願意幫「大佬」做事。這是以德服眾的表現。
不要以為有「頭銜」就可以橫行,全香港應該有不少「會長」的 ...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人是活的, 所以叫做「執生」
昨天環保「友」道終於圓滿舉行。
完成之後簡直是如釋重負, 由於之前一晚睡得不好, 我下午參加傑出義職人士選舉頒獎典禮時, 雖然是得獎者, hyper mode 也幾乎維持不到, 比對去年拿青年領袖般, 笑容沒有那麼燦爛, 不過我很開心, LEO, MICHAEL 及GUY 所送的花。多謝!他們真係很好。
環保「友」道頒獎典禮發生了一些亂子, 因為很遲才派工作人員到外面RECEPTION, 幸好我終於找回那些地圖, 方便讓得獎者及嘉賓進場。籌委以為有HELPER 帶入場, 就覺得沒需要地圖, 雖知他顧著要BRIEFING, 令到工作人員很遲才到RECEPTION。 而且9:30AM 了, 10時活動開始, 乾攬著BRIEFING NOTE 又有什麼用? 人是活的 ... 我們當時要處理的問題是 - 在10時前, 所有得獎者進場綵排, 10時30分前嘉賓進場. BRIEFING NOTE 只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工具, 不是問題的終點。
VENDOR 出了一點事, 令獎座無法送達,要用獎盃頂住. 等到10時45分,MC 不能開始,原因是獎盃未到。我對他們說要改RUNDOWN 就可以了, 我們可以找得獎者先分享得獎感受來拖延時間, BUY TIME 去解決問題。如果獎盃真的送不到, 用ELECTRONIC BACKDROP 來宣佈結果, 這也其中一個解決方法。
看見問題乾站著或拿著BRIEFING NOTE等, 會解決問題嗎?
正如開會時, 乾執著AGENDA 及 PARLIMENTARY PROCEDURES, 係唔可以解決要處理的議題 ... 它們只是處理議題的工具而已....
完成之後簡直是如釋重負, 由於之前一晚睡得不好, 我下午參加傑出義職人士選舉頒獎典禮時, 雖然是得獎者, hyper mode 也幾乎維持不到, 比對去年拿青年領袖般, 笑容沒有那麼燦爛, 不過我很開心, LEO, MICHAEL 及GUY 所送的花。多謝!他們真係很好。
環保「友」道頒獎典禮發生了一些亂子, 因為很遲才派工作人員到外面RECEPTION, 幸好我終於找回那些地圖, 方便讓得獎者及嘉賓進場。籌委以為有HELPER 帶入場, 就覺得沒需要地圖, 雖知他顧著要BRIEFING, 令到工作人員很遲才到RECEPTION。 而且9:30AM 了, 10時活動開始, 乾攬著BRIEFING NOTE 又有什麼用? 人是活的 ... 我們當時要處理的問題是 - 在10時前, 所有得獎者進場綵排, 10時30分前嘉賓進場. BRIEFING NOTE 只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工具, 不是問題的終點。
VENDOR 出了一點事, 令獎座無法送達,要用獎盃頂住. 等到10時45分,MC 不能開始,原因是獎盃未到。我對他們說要改RUNDOWN 就可以了, 我們可以找得獎者先分享得獎感受來拖延時間, BUY TIME 去解決問題。如果獎盃真的送不到, 用ELECTRONIC BACKDROP 來宣佈結果, 這也其中一個解決方法。
看見問題乾站著或拿著BRIEFING NOTE等, 會解決問題嗎?
正如開會時, 乾執著AGENDA 及 PARLIMENTARY PROCEDURES, 係唔可以解決要處理的議題 ... 它們只是處理議題的工具而已....
Tuesday, August 11, 2009
互聯網教育豈只青年人的事?
My article published in Sing Tao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2009-08-12
互聯網教育豈只青年人的事?
現在坊間的互聯網文化教育多數只針對青少年本身,因為涉及網上罪案與暴力的受害者多是青少年。但是建立健康青年網文化,又豈只是青年人的事?父母師長的角色在哪裏?究竟社會又有多少資源去教育父母如何教導青少年面對網上文化呢?而當中資訊科技界的參與又是多少?
政府撥款六千三百萬元的「做個智net」最近舉行招聘會,並招募五百多名互聯網大使等職位,用以在地區及學校推廣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向青年人分享保護個人私隱及知識產權等議題,同時期望避免「網絡成癮」等。
就算青少年學習能力快、吸收能力強,對於互聯網上尊重及對私隱的保護方法很快就學懂,他們也被告知不應該利用網絡或電腦去犯罪,但是青少年自制及抵抗誘惑的能力相對較弱,也容易受到情緒的煽動,很容易「知而不行」。他們實在需要家長及師長不時提點及指導。
針對青少年的網上大使活動,只能片面地解決青少年的網絡暴力、道德及罪案問題,未及全面。我們更需要全盤的計畫,教育老師及家長如何教導青少年一同建立正面的互聯網文化。因為當家長和老師們連對互聯網也沒有認知時,又怎能好好教育下一代呢?
欠缺同理心子女反感
究竟有沒有人可以和老師及家長們分享,為甚麼青少年喜歡網上打機、交友?家長們對現時受歡迎的網絡遊戲又有多少認知?他們有親身感受嗎?家長是否懂得用Facebook、Twitter、MSN、Skype等應用?知道如何設定自己的個人檔案(PersonalProfile)去保障自己的私隱?家長們有否到過網上討論區,並學會使用?師長們又有沒有去過網吧,了解一下青少年為甚麼喜歡光顧呢?
當家長及老師沒有親身感受時,只一味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只會徒添子女們的反感,他們根本沒有和子女一齊「感同身受」,這些沒有同理心的勸告或禁制,壓根兒不是有效的教導,子女也不會聽進耳內。
因此,青少年的互聯網文化教育,應該同時針對父母及師長,並吸納資訊科技專業團體的廣泛參與,幫助他們不僅對互聯網有「第一身」的感受,令家長學會如何教導青少年如何保障自己私隱、尊重別人言論、參與建立有秩序的網上道德及文化。
筆者希望政府六千三百萬的「做個智net」計畫可以用得其所,並加上教育家長及師長使用互聯網應用的部分,以及吸納更多資訊科技專業團體的參與,將最新的互聯網應用「貼士」帶給師長們,令整個活動更有成效。
互聯網專業協會網絡齊關注行動主席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2009-08-12
互聯網教育豈只青年人的事?
現在坊間的互聯網文化教育多數只針對青少年本身,因為涉及網上罪案與暴力的受害者多是青少年。但是建立健康青年網文化,又豈只是青年人的事?父母師長的角色在哪裏?究竟社會又有多少資源去教育父母如何教導青少年面對網上文化呢?而當中資訊科技界的參與又是多少?
政府撥款六千三百萬元的「做個智net」最近舉行招聘會,並招募五百多名互聯網大使等職位,用以在地區及學校推廣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向青年人分享保護個人私隱及知識產權等議題,同時期望避免「網絡成癮」等。
就算青少年學習能力快、吸收能力強,對於互聯網上尊重及對私隱的保護方法很快就學懂,他們也被告知不應該利用網絡或電腦去犯罪,但是青少年自制及抵抗誘惑的能力相對較弱,也容易受到情緒的煽動,很容易「知而不行」。他們實在需要家長及師長不時提點及指導。
針對青少年的網上大使活動,只能片面地解決青少年的網絡暴力、道德及罪案問題,未及全面。我們更需要全盤的計畫,教育老師及家長如何教導青少年一同建立正面的互聯網文化。因為當家長和老師們連對互聯網也沒有認知時,又怎能好好教育下一代呢?
欠缺同理心子女反感
究竟有沒有人可以和老師及家長們分享,為甚麼青少年喜歡網上打機、交友?家長們對現時受歡迎的網絡遊戲又有多少認知?他們有親身感受嗎?家長是否懂得用Facebook、Twitter、MSN、Skype等應用?知道如何設定自己的個人檔案(PersonalProfile)去保障自己的私隱?家長們有否到過網上討論區,並學會使用?師長們又有沒有去過網吧,了解一下青少年為甚麼喜歡光顧呢?
當家長及老師沒有親身感受時,只一味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只會徒添子女們的反感,他們根本沒有和子女一齊「感同身受」,這些沒有同理心的勸告或禁制,壓根兒不是有效的教導,子女也不會聽進耳內。
因此,青少年的互聯網文化教育,應該同時針對父母及師長,並吸納資訊科技專業團體的廣泛參與,幫助他們不僅對互聯網有「第一身」的感受,令家長學會如何教導青少年如何保障自己私隱、尊重別人言論、參與建立有秩序的網上道德及文化。
筆者希望政府六千三百萬的「做個智net」計畫可以用得其所,並加上教育家長及師長使用互聯網應用的部分,以及吸納更多資訊科技專業團體的參與,將最新的互聯網應用「貼士」帶給師長們,令整個活動更有成效。
互聯網專業協會網絡齊關注行動主席
Saturday, July 18, 2009
傑出學生選舉
今天出席了元朗青年商會的傑出學生選舉,很開心見到一個2003年金口獎亞軍,2007年北區少年團團長Percy 得到頭20名傑生的殊榮, 雖然未能列入十大, 但也是開心的事。
Percy 說在9月入港大醫學系, 他有一夥濟世為懷, 服務社會的心, 我也感到高興。Percy的媽媽也多謝青年商會舉辦不同的活動去訓練小朋友。
2003年Percy是小六畢業生 (準中學生), 2009年Percy 是一個準大學生, 時間真是過得很快。記得少年團的團友07年常常問我做完會長, 是否準備生孩子, 那時的答案是「遲早有機會」,今日我終於可以說, 快了, 預產期是11月。
2003年7月金口獎決賽, 我才是一個剛剛入青商的準會員, 2009年7月, 我已經歷過分會副會長, 總會董事, 分會秘書長, 分會會長, 總會財務長 及總會副會長各個階段。這幾年我沒有選擇hea 著過日子, 反而珍惜成長的機會。不只是我的成長, 我身邊的人也是一同成長。
Percy 說在9月入港大醫學系, 他有一夥濟世為懷, 服務社會的心, 我也感到高興。Percy的媽媽也多謝青年商會舉辦不同的活動去訓練小朋友。
2003年Percy是小六畢業生 (準中學生), 2009年Percy 是一個準大學生, 時間真是過得很快。記得少年團的團友07年常常問我做完會長, 是否準備生孩子, 那時的答案是「遲早有機會」,今日我終於可以說, 快了, 預產期是11月。
2003年7月金口獎決賽, 我才是一個剛剛入青商的準會員, 2009年7月, 我已經歷過分會副會長, 總會董事, 分會秘書長, 分會會長, 總會財務長 及總會副會長各個階段。這幾年我沒有選擇hea 著過日子, 反而珍惜成長的機會。不只是我的成長, 我身邊的人也是一同成長。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做重要的事
這個世界很神奇,有些人寧可做一些不太重要但不用用腦的事,而將正經又要用腦的事擱在一旁。
給人生日快樂的電郵可以快過回覆董事局成員或前會長的查詢正經電郵
無聊的人可以對你說,要大改一份報名表,實情是花1小時去執一份報名表的formatting, 由直排設計變橫排設計,但是報名表內的文法錯誤、邏輯問題、打錯字卻隻字沒改。 最搞笑是報名表去到設計師那兒, 因為要和海報一樣用直排設計,所有內容都還是用直排。
無聊人還是一早打電話說改formatting 是那麼的重要。對不起, 我只覺得他是浪費自己及別人的時間。
更可笑的是,有人自己闖禍了,不但沒有羞愧之心,還說一句「唔錯都錯左,都要找人去解決架啦!」 自己犯錯,還要逼下線幫他想辦法解決,仲要覺得自己理直氣壯! 個腦唔用,因住生銹呀!
做領袖做到連重要性也不會分,做錯事不願承擔,有事第一時間去say no, 就算這些人擁有多高學歷,也是徒然。
怪不不得香港經常出產「高分低能」的所謂人才。
給人生日快樂的電郵可以快過回覆董事局成員或前會長的查詢正經電郵
無聊的人可以對你說,要大改一份報名表,實情是花1小時去執一份報名表的formatting, 由直排設計變橫排設計,但是報名表內的文法錯誤、邏輯問題、打錯字卻隻字沒改。 最搞笑是報名表去到設計師那兒, 因為要和海報一樣用直排設計,所有內容都還是用直排。
無聊人還是一早打電話說改formatting 是那麼的重要。對不起, 我只覺得他是浪費自己及別人的時間。
更可笑的是,有人自己闖禍了,不但沒有羞愧之心,還說一句「唔錯都錯左,都要找人去解決架啦!」 自己犯錯,還要逼下線幫他想辦法解決,仲要覺得自己理直氣壯! 個腦唔用,因住生銹呀!
做領袖做到連重要性也不會分,做錯事不願承擔,有事第一時間去say no, 就算這些人擁有多高學歷,也是徒然。
怪不不得香港經常出產「高分低能」的所謂人才。
Saturday, March 21, 2009
善用互聯網撥款發揮長遠影響
星島日報
2009-03-21
善用互聯網撥款發揮長遠影響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提及會預留六千三百萬元,用以教育互聯網用戶,尤其是年輕學生正確安全地使用互聯網,有傳媒報道有關建議會創造五百個網絡督導員的職位。對於財爺對青少年網絡使用的關注,當然會得到社會上廣泛認同,問題現在連小學生也懂得上網,是否需要花數千萬元去教一些本身懂得上網的年輕人上網呢?有關建議似乎藥石亂投。
最近陳冠希事件開庭,以及專業教育學院女生私隱遭公開,早前的城大女學生張茆給網民圍攻、吉野家片段事件等。網上色情、言語或影片暴力,又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應教育家長使用互聯網
但是問題的癥結,並不完全是青少年不懂安裝過濾軟件,不懂互聯網保安,而是家長們的不了解。加上互聯網經常被描繪如洪水猛獸,怎不教家長們擔心?故此,真的對症下藥是教家長們使用互聯網,讓他們學會懂得應用即時通訊、Facebook等Web2.0工具和子女溝通,用開放的態度去看互聯網可能會更好。
科技的日新月異定會比文化轉變走得更快,健康及安全使用互聯網的教育工作不單止由教育及青少年機構作主導,動輒用道德高地壓下去,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愈多的約束,愈有機會帶來反效果。我們真的需要加入資訊科技業界的專業意見,幫助青年人真真正正去認識科技,了解背後的原則,學會欣賞科技,認識科技的最新發展,了解如何用科技去保護自己,同時要教育家長不要因為害怕而不學科技,相信資訊科技界與教育界、青少年或家長團體的合作,能夠做出更好成績。
健康互聯網的教育,首先要從網絡文化與道德着手,讓青少年認識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外,勸導青年人不可能稍不喜歡,就群起而諸之,我們要理解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哪管只是少數意見,也得予以尊重。我們也要對別人私隱及人權的尊重及保護,不應因為意氣用事,就胡亂揭人私隱,挖人瘡疤,甚至詆毀誣衊。就算網上可以是匿名世界,大家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要濫用言論自由的權利,做個有責任感的網上公民。
正面教育鼓勵網民自律
傳統儒家思想是教我們有節制和有分寸的情操,與其利用一些措施如實名制或刑罰去對付網上色情及暴力等行為,何不正面地面對,筆者大膽地建議,搞一個網上安全及有禮運動,形式有如讓小朋友認識交通安全一樣,我們可委任網上安全及有禮大使,使他們自發地向自己的社區及身邊人推廣健康及互聯網概念,教網民自律,同時積極投入教育家長使用互聯網工作,相信有關工作更為有效。
在講求投入與分享的網絡2.0世界,我們不單要學會要尊重別人的私隱權及版權,更要積極面對互聯網的影響,我們實在需要業界人士一同參與,善用六千三百萬的公帑,發揮更長遠的效益。
洪為民信息共融委員會主席
黃麗芳網絡齊關注行動委員會主席
互聯網專業協會
2009-03-21
善用互聯網撥款發揮長遠影響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提及會預留六千三百萬元,用以教育互聯網用戶,尤其是年輕學生正確安全地使用互聯網,有傳媒報道有關建議會創造五百個網絡督導員的職位。對於財爺對青少年網絡使用的關注,當然會得到社會上廣泛認同,問題現在連小學生也懂得上網,是否需要花數千萬元去教一些本身懂得上網的年輕人上網呢?有關建議似乎藥石亂投。
最近陳冠希事件開庭,以及專業教育學院女生私隱遭公開,早前的城大女學生張茆給網民圍攻、吉野家片段事件等。網上色情、言語或影片暴力,又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應教育家長使用互聯網
但是問題的癥結,並不完全是青少年不懂安裝過濾軟件,不懂互聯網保安,而是家長們的不了解。加上互聯網經常被描繪如洪水猛獸,怎不教家長們擔心?故此,真的對症下藥是教家長們使用互聯網,讓他們學會懂得應用即時通訊、Facebook等Web2.0工具和子女溝通,用開放的態度去看互聯網可能會更好。
科技的日新月異定會比文化轉變走得更快,健康及安全使用互聯網的教育工作不單止由教育及青少年機構作主導,動輒用道德高地壓下去,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愈多的約束,愈有機會帶來反效果。我們真的需要加入資訊科技業界的專業意見,幫助青年人真真正正去認識科技,了解背後的原則,學會欣賞科技,認識科技的最新發展,了解如何用科技去保護自己,同時要教育家長不要因為害怕而不學科技,相信資訊科技界與教育界、青少年或家長團體的合作,能夠做出更好成績。
健康互聯網的教育,首先要從網絡文化與道德着手,讓青少年認識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外,勸導青年人不可能稍不喜歡,就群起而諸之,我們要理解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哪管只是少數意見,也得予以尊重。我們也要對別人私隱及人權的尊重及保護,不應因為意氣用事,就胡亂揭人私隱,挖人瘡疤,甚至詆毀誣衊。就算網上可以是匿名世界,大家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要濫用言論自由的權利,做個有責任感的網上公民。
正面教育鼓勵網民自律
傳統儒家思想是教我們有節制和有分寸的情操,與其利用一些措施如實名制或刑罰去對付網上色情及暴力等行為,何不正面地面對,筆者大膽地建議,搞一個網上安全及有禮運動,形式有如讓小朋友認識交通安全一樣,我們可委任網上安全及有禮大使,使他們自發地向自己的社區及身邊人推廣健康及互聯網概念,教網民自律,同時積極投入教育家長使用互聯網工作,相信有關工作更為有效。
在講求投入與分享的網絡2.0世界,我們不單要學會要尊重別人的私隱權及版權,更要積極面對互聯網的影響,我們實在需要業界人士一同參與,善用六千三百萬的公帑,發揮更長遠的效益。
洪為民信息共融委員會主席
黃麗芳網絡齊關注行動委員會主席
互聯網專業協會
Friday, March 13, 2009
締造健康互聯網文化
文匯報
A35 | 文匯論壇 2009-03-13
締造健康互聯網文化
互聯網文化再引起關注,近日有14歲女生在互聯網展示懷孕相片。不少人擔心互聯網荼毒青少年,更有一些極端的家長打算禁止子女上網。
我們真的可以避免青少年上網嗎?雖然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提及會預留6,300萬元,用以教育互聯網用戶,尤其是年青學生正確安全使用互聯網。對財爺對於青少年使用網絡的關注,社會上普遍認同,問題是如何做得有效深入,讓青年人、家長及市民一同締造健康互聯網文化。
封堵非良策 應教網民自律
網上暴力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硬暴力,就是指受害人身體受到傷害,例如吉野家網上短片事件,受害人是受到侵犯的。另一個是軟暴力,受害者主要是受言論或報道所傷害,心理受到困擾。例如城大女學生張茆因為搭上某名人,結果給網民圍攻,而她的個人背景,都逐一被公諸於世。結果,她連學期考試也不敢參加,要躲藏一段時間。又或者有人在網上討論區,以「洗版」形式,不停將自己或支持自己的言論張貼,將自己不希望見到的言論變成留言版的較後位置。此外,軟暴力也包括語言恐嚇及誣衊,例如英國女博客謝拉(Kathy Seirra)在網上接連收到死亡恐嚇,被迫宣布取消公開露面。而韓國女星崔真實的自殺事件,就是因為她抵受不住網上言論謠言及指摘而結束生命。
科技日新月異定會比文化轉變走得更快,健康及安全使用互聯網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由青少年機構作主導,動輒用道德高地,以管教形式去做未必最有效。如果能夠加入資訊科技業界的專業意見,幫助家長及青年人一同認識科技,學會欣賞科技,尤其是幫助家長學懂應用科技去和子女溝通,這樣出來的效果才會相得益彰。
從長遠來說,一味逃避、禁止互聯網未必有用。筆者相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網民自律。一直以來,我們的儒家文化是教人自律,而非用重典。因此,健康互聯網的教育,首先要從網絡文化與道德着手,讓青少年理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觀點,儘管只是少數意見,也要予以尊重。我們也要對別人的私隱予以尊重及保護,不應因為意氣用事,就胡亂揭人私隱,甚至詆毀誣衊。就算網上可以是匿名世界,大家都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要濫用言論自由的權利。
事實上,網絡2.0世界是講求分與享投入的,我們應該多表揚自律有禮的健康網民,鼓勵他們理性地發表意見,並且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意見。希望社會及業界人士一同支持及參與,這才能將互聯網安全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有效。
A35 | 文匯論壇 2009-03-13
締造健康互聯網文化
互聯網文化再引起關注,近日有14歲女生在互聯網展示懷孕相片。不少人擔心互聯網荼毒青少年,更有一些極端的家長打算禁止子女上網。
我們真的可以避免青少年上網嗎?雖然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提及會預留6,300萬元,用以教育互聯網用戶,尤其是年青學生正確安全使用互聯網。對財爺對於青少年使用網絡的關注,社會上普遍認同,問題是如何做得有效深入,讓青年人、家長及市民一同締造健康互聯網文化。
封堵非良策 應教網民自律
網上暴力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硬暴力,就是指受害人身體受到傷害,例如吉野家網上短片事件,受害人是受到侵犯的。另一個是軟暴力,受害者主要是受言論或報道所傷害,心理受到困擾。例如城大女學生張茆因為搭上某名人,結果給網民圍攻,而她的個人背景,都逐一被公諸於世。結果,她連學期考試也不敢參加,要躲藏一段時間。又或者有人在網上討論區,以「洗版」形式,不停將自己或支持自己的言論張貼,將自己不希望見到的言論變成留言版的較後位置。此外,軟暴力也包括語言恐嚇及誣衊,例如英國女博客謝拉(Kathy Seirra)在網上接連收到死亡恐嚇,被迫宣布取消公開露面。而韓國女星崔真實的自殺事件,就是因為她抵受不住網上言論謠言及指摘而結束生命。
科技日新月異定會比文化轉變走得更快,健康及安全使用互聯網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由青少年機構作主導,動輒用道德高地,以管教形式去做未必最有效。如果能夠加入資訊科技業界的專業意見,幫助家長及青年人一同認識科技,學會欣賞科技,尤其是幫助家長學懂應用科技去和子女溝通,這樣出來的效果才會相得益彰。
從長遠來說,一味逃避、禁止互聯網未必有用。筆者相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網民自律。一直以來,我們的儒家文化是教人自律,而非用重典。因此,健康互聯網的教育,首先要從網絡文化與道德着手,讓青少年理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觀點,儘管只是少數意見,也要予以尊重。我們也要對別人的私隱予以尊重及保護,不應因為意氣用事,就胡亂揭人私隱,甚至詆毀誣衊。就算網上可以是匿名世界,大家都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要濫用言論自由的權利。
事實上,網絡2.0世界是講求分與享投入的,我們應該多表揚自律有禮的健康網民,鼓勵他們理性地發表意見,並且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意見。希望社會及業界人士一同支持及參與,這才能將互聯網安全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有效。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