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9, 2012

改善施政 新政府架構豈能遲疑?


刊於2011年5月30日星島日報 候任特區行政長官提出新的「五司十四局」架構,但是整個架構未執行已負上「架床疊屋」「原罪」,尊貴的議員還批評5年內多花7200萬的預算一定是「浪費公帑」云云。可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政府花了大部份時間在應付當前的問題,結果只能做到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高級官員根本沒有時間去詳細思考香港未來競爭力的出路,令我們錯過固本培元、重新出發的最好時機。我們香港人還可以如尊貴的議員拉布一樣、浪費時間嗎? 「五司十四局」助制定可持續發展方略 回歸以來,政府也會因應社會的情況及政府的施政重點進行架構重組,最高峰時擁有十六個政策局。事實上,現時的「五司十四局」理念是回應民間訴求而增設,目的是幫助政府有效施政,解決現時架構的不足。相信新增設的官員可以協助做好市民及政府的互動,令政府施政及政策上分工更清晰,司長級官員在副司長協助下,有更多時間研究及制定香港的長遠方略,對於我們的永續發展壓根兒就是一件美事。 三年前,香港菁英會曾主辦「如何應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提升公民參與」研討會,席上曾經提到如何嚙合(engage) 公民才是重點,科技應用只是方法一種。我們的父母官再不能只躲在會議室內討論,需要多「落區」及使用不同方法去了解民情,從而將各項需求歸類分析,以制定及落實政策。因此,要多招聘人才協助,實在是無可厚非。 另一方面,過份著重經濟發展及金融地產業,引致產業單一化,可惜這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應有的格局。因此,新設立的「文化局」及「科技及通訊局」是對應香港的需要,不應受到阻延。 文化局提升社會文化內涵 筆者還記得小學時的課文說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可惜是多年來,香港的文化內涵雖然有進步,但是相對鄰近地區仍然是偏低,是沒有具體文化政策局之故。以正確的方向推動文化產業,令文化工作者的才華得以發揮,同時也能藉此增加市民的文化素養,從小培育小朋友對文化藝術的尊重及認同,在政策局層面推動文化是有必要的。 「科技及資訊局」穩固香港重要戰略地位 在2007年,一班科技業者一直努力爭取「還我科技局」,今天新增的「科技及資訊局」終於把大家多年來的努力實現。科技是一個橫跨不同領域及行業的競爭策略。在學術上、政府上、科研機構及商界也需要科學技術,這是十分基本的。。同樣地「資訊及通訊」,也是香港內部及對外溝通重要的基礎建設。設立「科技及資訊局」,冀能能夠提高技術的「含金量」,穩固香港是在亞太區的重要戰略地位。 香港已錯過多個危機後再起飛的時機,為著我們未來的下一代著想,新政府在的架構重組必須要盡快落實,不應成為政客鬥爭的犧牲品,香港人已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