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2, 2009

人是活的, 所以叫做「執生」

昨天環保「友」道終於圓滿舉行。

完成之後簡直是如釋重負, 由於之前一晚睡得不好, 我下午參加傑出義職人士選舉頒獎典禮時, 雖然是得獎者, hyper mode 也幾乎維持不到, 比對去年拿青年領袖般, 笑容沒有那麼燦爛, 不過我很開心, LEO, MICHAEL 及GUY 所送的花。多謝!他們真係很好。

環保「友」道頒獎典禮發生了一些亂子, 因為很遲才派工作人員到外面RECEPTION, 幸好我終於找回那些地圖, 方便讓得獎者及嘉賓進場。籌委以為有HELPER 帶入場, 就覺得沒需要地圖, 雖知他顧著要BRIEFING, 令到工作人員很遲才到RECEPTION。 而且9:30AM 了, 10時活動開始, 乾攬著BRIEFING NOTE 又有什麼用? 人是活的 ... 我們當時要處理的問題是 - 在10時前, 所有得獎者進場綵排, 10時30分前嘉賓進場. BRIEFING NOTE 只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工具, 不是問題的終點。

VENDOR 出了一點事, 令獎座無法送達,要用獎盃頂住. 等到10時45分,MC 不能開始,原因是獎盃未到。我對他們說要改RUNDOWN 就可以了, 我們可以找得獎者先分享得獎感受來拖延時間, BUY TIME 去解決問題。如果獎盃真的送不到, 用ELECTRONIC BACKDROP 來宣佈結果, 這也其中一個解決方法。

看見問題乾站著或拿著BRIEFING NOTE等, 會解決問題嗎?

正如開會時, 乾執著AGENDA 及 PARLIMENTARY PROCEDURES, 係唔可以解決要處理的議題 ... 它們只是處理議題的工具而已....

Tuesday, August 11, 2009

互聯網教育豈只青年人的事?

My article published in Sing Tao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2009-08-12

互聯網教育豈只青年人的事?

現在坊間的互聯網文化教育多數只針對青少年本身,因為涉及網上罪案與暴力的受害者多是青少年。但是建立健康青年網文化,又豈只是青年人的事?父母師長的角色在哪裏?究竟社會又有多少資源去教育父母如何教導青少年面對網上文化呢?而當中資訊科技界的參與又是多少?

政府撥款六千三百萬元的「做個智net」最近舉行招聘會,並招募五百多名互聯網大使等職位,用以在地區及學校推廣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向青年人分享保護個人私隱及知識產權等議題,同時期望避免「網絡成癮」等。

就算青少年學習能力快、吸收能力強,對於互聯網上尊重及對私隱的保護方法很快就學懂,他們也被告知不應該利用網絡或電腦去犯罪,但是青少年自制及抵抗誘惑的能力相對較弱,也容易受到情緒的煽動,很容易「知而不行」。他們實在需要家長及師長不時提點及指導。

針對青少年的網上大使活動,只能片面地解決青少年的網絡暴力、道德及罪案問題,未及全面。我們更需要全盤的計畫,教育老師及家長如何教導青少年一同建立正面的互聯網文化。因為當家長和老師們連對互聯網也沒有認知時,又怎能好好教育下一代呢?

欠缺同理心子女反感

究竟有沒有人可以和老師及家長們分享,為甚麼青少年喜歡網上打機、交友?家長們對現時受歡迎的網絡遊戲又有多少認知?他們有親身感受嗎?家長是否懂得用Facebook、Twitter、MSN、Skype等應用?知道如何設定自己的個人檔案(PersonalProfile)去保障自己的私隱?家長們有否到過網上討論區,並學會使用?師長們又有沒有去過網吧,了解一下青少年為甚麼喜歡光顧呢?

當家長及老師沒有親身感受時,只一味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只會徒添子女們的反感,他們根本沒有和子女一齊「感同身受」,這些沒有同理心的勸告或禁制,壓根兒不是有效的教導,子女也不會聽進耳內。

因此,青少年的互聯網文化教育,應該同時針對父母及師長,並吸納資訊科技專業團體的廣泛參與,幫助他們不僅對互聯網有「第一身」的感受,令家長學會如何教導青少年如何保障自己私隱、尊重別人言論、參與建立有秩序的網上道德及文化。

筆者希望政府六千三百萬的「做個智net」計畫可以用得其所,並加上教育家長及師長使用互聯網應用的部分,以及吸納更多資訊科技專業團體的參與,將最新的互聯網應用「貼士」帶給師長們,令整個活動更有成效。

互聯網專業協會網絡齊關注行動主席